坚定走好中国抗疫之路
2022-04-15 16:07:05  作者:黄月 王诗雨  编辑:蒋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点击:

       当前,全球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第四波流行高峰,每周报告新增病例均超过1000万例。在外部“压力差”之下,3月以来,我国疫情发生频次明显增加,感染人数快速增长,本土感染者累计突破7万例,本月确诊病例数就已超过去年全年。一边是新毒株强传染性、高隐匿性、高免疫逃逸能力,让防控难上加难;另一边是低毒力、低重症率、低致死率,让人容易心生麻痹。在严峻复杂、众说纷纭的形势之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对我们遏制疫情蔓延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抗疫政策是立足国情、历经百战形成的科学抉择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截至3月26日,全球已累计确诊4.8亿例。从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病毒不断更新迭代,传播力度几乎是早期的3至5倍,当下如果放任一名阳性病例和社会充分接触,10天就可能传染1000人。

  新冠病毒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对老人儿童、基础病患者影响较大。面对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 ICU床位仅为美国十分之一的医疗资源,如果参照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新冠死亡率进行估算,在当前条件下一旦彻底放开疫情管控,我国将可能有40万人死于新冠,这无疑会给无数家庭带来难以承受之痛、给社会带来医疗资源挤兑之患。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秉持人民至上理念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在敬仰生命人文精神中延绵传承的东方古国,这样的国情文化注定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走一条与西方所谓的“群体免疫”不同的道路。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病毒,中国并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事实上,中国当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是在历经多场硬仗,在与病毒的阻击战、持久战中不断探索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道路。14亿人既要安全,也要吃饭,还要发展,必须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从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到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从创造性地改建方舱医院、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到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扎实做好“六稳”“六保”,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回望两年多来的中国抗疫历程,从突发疫情的应急围堵阶段,到常态化防控的探索阶段,再到目前的全链条防控“动态清零”阶段,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科学精准、动态阻击病毒的中国抗疫之路,“为各国防疫工作设立了新的标杆”。

  我国现行抗疫政策有效兼顾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政策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在疫情持续肆虐,全球死亡病例超610万之际,中国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比医疗条件优于我国的一些发达国家,韩国确诊人数超总人口数的1/5,我国该数据约为1/10000;我国本土累计确诊病例约14万多,美国最高单日新增数就达我们总确诊数的近5倍,死亡人数更是超过百万,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人数约60万,而我国自2021年1月份以来累计13个月无死亡病例。

  在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复苏举步维艰之际,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3%,欧盟、日本GDP同比分别下降6.4%、4.8%,我国却逆势上扬,成为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发力,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1%,人均GDP还突破了1.2万美元,首超世界人均GDP水平。在艰难时刻负重前行、逆水行舟,持续将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在全球局势愈加动荡不安之际,中国以自身的稳定发展为全球抗疫合作和恢复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方面,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对外提供了大量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抗疫物资和超21亿剂疫苗。一方面,我国外贸在2020年刷新多项历史纪录基础上,2021年进出口规模连跨5万亿、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有效弥补了全球供需缺口。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约25%、位列全球第一,成为拉动世界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世界走出疫情阴霾注入了动力、提振了信心。

  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政治账、经济账、民心账谁算对了,答案不言而喻。连美媒近期都不得不承认,中国抗疫政策实现了死亡人数和经济干扰最小化两个目标。

 

image.png

 

  一位达到出院标准的治愈者和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加油鼓劲。

  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以最小代价实现防控效果最大化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全国疫情处于攻坚阶段,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有的地方连续多日每天新增感染人数超过1000例。正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所分析的,局部聚集性疫情的产生,正暴露出一些地方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症状轻、流感化,滋生了“歇歇脚、缓一缓”心态,在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上放松了要求。

  2020年3月在武汉,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大家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两年后,尽管我们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性成果,但要巩固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同样需要这种坚持。

  一方面坚持总策略、总方针不动摇,另一方面在坚持中不断探寻防控与发展的最佳平衡点。事实上,我国的疫情防控也一直在根据国内外疫情形势的变化和实际需要,不断优化措施与策略。比如,在医疗救治上,针对奥密克戎传播特点,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对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将全员核酸检测修订成区域核酸检测。在社会治理上,从省到市、县再到街道、社区,逐渐精准划定管控范围;努力优化封控应急保障方案,保障人民日常需求……种种举措,无不是朝着降低“动态清零”成本、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成效的目标而努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大力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研发并进口新冠有效药物,加大疫情防控宣传引导,逐步为尽早结束疫情、回归正常生活积累有利条件。众志成城,无坚不摧。我们相信,只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就一定能在坚持中赢得最终的胜利。

  【延伸阅读】疫情下的社会心态变化与引导应对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健康威胁和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心态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总的看来,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疫情初期的警觉反应期,疫区民众紧张焦虑,疫区之外多数人初期认为与己无关,后期逐渐密切关注疫情变化信息。第二阶段是疫情快速蔓延时的消极应对期,民众普遍担忧,较高比例的人出现恐慌、焦虑,在防控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偏差、态度偏颇,少数人对防疫政策心怀抵触,对高风险人群有排斥歧视心理。第三阶段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的理性适应期,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人们开始积极调整心态,愿意配合政府防疫政策,主动进行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第四个阶段是疫情平稳后的恢复成长期,人们能够理性认识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身心健康的长短期影响,心态趋于理性平和。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波病毒从开始传播到清零的过程中,民众社会心态都可能在较短时间重复出现这种阶段性变化。特别是奥密克戎低重症率、高传播性特点,给当前防控带来较大挑战,当西方国家陆续放松管控,在病毒面前“躺平”;当国内一些地区出现过度防控或麻痹大意,出现推脱责任、风险人群安置不当等情况时,就较为容易引发民众不良情绪。

  对于负性情绪等消极社会心态应积极引导应对。在笔者看来,民众应理性认识和看待疫情风险,积极配合国家的防疫政策,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出现情绪问题难以调整排解时,积极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对政府部门来说,在努力科学精准防控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疫情前端的社会治理,对于各类疫情防控重点人群,以及受冲击较大的群体,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把社会心理建设工作日常化、长久化,减少社会性结构紧张的负面风险。再者,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和防控专家应及时回应涉疫舆论,提高信息透明度,澄清不实信息,及时更新疫情防控新进展,缓解社会焦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谭旭运、   助理研究员张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