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组的“活字典”
2019-12-02 09:22:13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 点击:
11月28日一大早,浙江省磐安县委第四巡察组组员在组长沈天丛的带领下,顶着寒风奔赴安文街道王隐坑村走访群众,收集问题线索。
实地走访、查阅账目、谈心谈话……自带队进驻安文街道开展村居巡察以来,沈天丛没有一个晚上是11点之前休息的。
“沈组长,这张票据上的支出符合相关规定吗?”“沈组长,下午约谈对象的谈话提纲我拟好了,你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在同事眼中,沈天丛就是巡察组的“活字典”。曾与他一同参与巡察工作的陈康说:“只要有沈组长在,任何问题都能找到解决之道。”
“活字典”不是从天而降的。
2017年,沈天丛开始接触巡察业务。爱钻研的他一头扎进了这片全新的领域,每天都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党务知识、财务知识、谈话方法。
“老沈是个闲不住的人。”沈天丛的妻子周小红回忆道,“工作调整后的那段时间,他每天都把业务书籍捧在手里,简直比高考还拼。”
三年巡察工作干下来,从理论文章,到心得体会,再到巡察小结,沈天丛的笔记堆了厚厚一摞。在他的带领下,巡察组走遍3个乡镇,6个县直部门,28个村居,发现重要问题线索21件,涉及乡科级干部9人。沈天丛连续三个年度考核优秀,荣立三等功1次。
“我有两样发现问题的‘秘密武器’,一是调查问卷,二是谈话提纲。”沈天丛说,“调查问卷和谈话提纲的拟定必须因地制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在对每一个单位开展巡察之前,沈天丛都会根据该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数十道问题,将其整理形成调查问卷和谈话提纲后分发给组员:“有这两样东西打头阵,就能从细微处揪出大问题。”
“村干部很懒,平时几乎没在村里见过他。”此前,在尖山镇某村开展走访时,村民随口的一句话引起了沈天丛的注意。
在前期接访阶段,该村大量群众反映自家土地在没有被征用的情况下遭到了强行清表,沈天丛意识到,此事与村干部的“懒”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决定安排组员开展外围谈话。
在谈话提纲中,沈天丛设置了如下两个问题:“你认识你们村的驻村干部吗?”“你认为村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群众上访?”
“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被谈话人很难从中发现巡察组的真实意图,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往往能够得到与实际情况更为符合的答案。”沈天丛解释道。
果不其然,谈话了解到的情况与群众上访情况基本一致。此后,巡察组将该问题线索移交至县纪委监委,经调查,村民口中“很懒”的村干部履职不力的问题得到查实,并受到严厉问责。
磐安地处山区,人口少,人头熟,巡察人员时常面临“关系网”“说情风”的考验。平日里,沈天丛总是勉励同事:“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
此前,一名干部曾在他面前撂下狠话:“别把事情做绝了,我已经记住你了。”沈天丛一笑置之:“没有不能揭的丑,没有不敢碰的恶,巡察就要动真碰硬。”
对于沈天丛的工作,妻子周小红向来全力支持,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身体:“有一次,他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后忽然感到胸痛,呼吸不畅,全身冒虚汗,送到医院抢救了3个多小时才捡回一命。”
谈及沈天丛“拼命三郎”的工作态度,曾与他一同参加过尖山镇巡察的赵天封也深有感触:“有一天,沈组长一连进行了5场谈话,最后一场谈话结束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我看到他坐在谈话桌前,眉头紧皱,脸色青白,赶紧从他的包里翻出了他常年携带的药品。”
吃过药后,沈天丛感到身体状况稍有好转,硬是将当天的5场谈话内容全部梳理一遍后才肯回去休息。
巡察期间,沈天丛经常会坐到群众家里,与他们聊些家长里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这两个人跟我同时参保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为什么他们拿到的钱比我多?”在新渥街道,80多岁的陈大爷向沈天丛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大爷,您说的陈某,他是不是腿脚不好,有残疾?”沈天丛问。
陈大爷点了点头。
“您腿脚利索,而他在生活中多有不便,所以相比您而言会多拿到一部分残疾人补贴。”沈天丛说,“您说的另一位同志,他此前曾经当过村干部,交过养老保险,现在政策调整,对以前的各种保险进行并轨,他领到的钱自然就比您多了一些。”
听到他的解释后,陈大爷的脸上有了笑意:“你讲得真清楚,我总算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
“我已经是‘奔六’的人了,不敢说自己还能做出多大贡献。但只要巡察工作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践行为民服务的使命。”沈天丛说。(本报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卢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