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实数据摸清家底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019-11-22 09:28:21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   点击:

又到了全国经济“晒家底”的时刻。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总体来讲,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家底,系统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获得了极为宝贵的海量数据,是对国民经济一次高质量的“体检”。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于2017年开始筹备。根据筹备阶段国务院发布的通知,此次普查的目的在于全面调查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了解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形态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全部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状况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查实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产品产量、服务活动,全面准确反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培育壮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新进展。

简单来说,经济普查就是将千万家企业的“小账本”汇聚成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数据,为国家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鹏向记者讲解了此次普查的意义和必要性。“正确的政策决策,一定是建立在充分、严谨、周密的调研基础之上。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因此国家从战略层面有必要对全国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一个全面的普查,找出‘病灶’后方能对症下药。”

这次普查共动员了160多万普查人员,1亿多普查对象涵盖了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国务院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鲜祖德在11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指出,采取“地毯式”清查,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经过两年努力,完成了普查任务,达到了查实数据、摸清家底的目的。这次普查充分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普查过程公开透明,全流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及时查处普查中的违纪违法案件,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普查结果真实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

“普查结果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王鹏结合此次普查公布的数据分析道,“经济向好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正如国新办发布会上所指出的,经济普查数据反映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比如从单位数量、从业人员、资产、营业收入等多方面看,第三产业占比有很大优势,作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实至名归。第三产业的产业活动单位数量占第二、三产业总数的比重达到80.3%,法人单位资产总计也达到81%,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比达到55%。此外,工业结构也在改善,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有所表现,具体体现在高技术制造业法人单位的数量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达到9.5%。”

王鹏提到的个体户和法人单位数量大幅度增加这一事实也吸引了媒体关注。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毛盛勇表示,这是“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最近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市场环境更好,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为企业的创业创新营造了更好环境。”

同时,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也发现了一些“病灶”。毛盛勇说:“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们的供给还有一些短板。在社会领域,如养老、医疗、教育等,这些需求在不断增长,我们的供给还要进一步增加。再比如,在产业技术进步、研发投入等方面,尽管和五年前比有明显的增长,但是水平、比例还需要进一步加大。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和五年前比有提高,但是还要进一步提高。包括高技术制造业数量比例有所增加,但是跟产业升级、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工作力度。”

据悉,国家统计局将陆续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发布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所获得的数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将会同各有关方面用好普查数据,推进数据开放共享,确保普查成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现效用最大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统计保障。同时,此次普查也为即将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脱贫攻坚普查提供经验。(本报记者 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