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人民
2019-11-22 09:27:43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   点击:

记得1966年2月,刚任乡村教师的我从广播听到播音员播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就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后来,我从事基层新闻工作,获悉这篇长篇通讯是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和他的同事一起到兰考县一线采访后写出的。文章里“因肝癌剧痛顶出窟窿的藤椅”“张庄的沙丘,赵垛楼的庄稼,老韩陵的泡桐树”“盐碱地的麦穗给他看一眼”“老百姓扑在他的墓上,手抠进坟头的黄土里,哭天哭地地喊:回来呀回来”……这些感人的文字,迄今仍不能忘却。

31年前,穆老亲自赠送我的题词“勿忘人民”,是一次偶然的幸运机会。记得是在1988年4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接到新华社福建分社采编主任肖辉家的电话:“家林,明后天有个重要工作,因你对你写的几位闽北典型人物‘蛇王张震’、‘矮胡’较熟,新华社社长穆青准备见见这几位改革开放后的新闻人物,你准备一下,陪同穆老采访。”

刚从新华社福建分社实习一年后回到建阳县委报道组的我,听到此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高兴之情无以言表。

4月29日上午10时许,当我赶到离县城80公里的黄坑镇后塘村“武夷山蛇伤防治研究所”不久,就看到一辆吉普车缓缓驶进蛇研所里的“拟态蛇园”,被誉为“蛇王”的老蛇医张震快步迎上前去,但见从车上下来了一位年近花甲的身穿浅蓝色夹克服的人,张震与其亲切握手。从他那双眯着的眼睛和面带微笑的神情,看得出来,他是一位和蔼慈祥的长者。经建阳一位副书记介绍,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新华社社长、著名记者穆青。陪同前来的还有我先前认识的新华社福建分社社长崔葆章、副社长许一鸣、采编主任肖辉家。

尔后,肖主任专门将我介绍给穆社长说:“这位年轻人叫李家林,刚到分社实习过,是我们的通讯员。”他伸手与我握手,我连忙双手紧握他的手,感到很温暖,连声激动地说:“穆社长,您好!见到您我太荣幸了!”

在蛇园,穆老一边观看拟态蛇园,一边听“蛇王”介绍蛇园创办经历。因地处自然保护区的黄坑一带蛇多,被蛇咬伤的人也多。张震利用自幼学到的防治蛇伤经验,为蛇伤患者义务治疗。由于医术高明,很快得到当地干部群众认可,成了一名蛇医。之后,他为使百姓懂得防治蛇伤办法,除了编成小口诀外,还将捕捉来的各类蛇制成标本,办起拟态蛇园,供百姓参观学习,为村民普及蛇类习性及防治蛇伤知识,以期让村民进一步了解蛇的习性。

次日,我随穆老采访农民企业家“矮胡”。他的真名叫胡继文,因身高不到一米五,人称“矮胡”。胡继文出身武夷山景区农民家庭,苦出身的他,下溪捞沉尸、攀岩写大字、进厕捅粪道的脏活累活都干过。1985年春,他看到改革开放后武夷山的游客日益增多,便利用武夷山的自然优势,创办起首家农民涉外旅游宾馆。三年来,他开办的宾馆由于服务好、有特色,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数千人。穆老听到他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对他排除万难、顶住压力、带头致富,给予很高的评价。临别前,穆老特地题字“矮胡志高”四个大字勉励他,使“矮胡”感激不已。

第二天天刚露出鱼肚白,穆老就起个大早,车过星村,进入挂墩,只见路下小溪两岸开满了杜鹃,一簇簇,一团团,红杜鹃将溪水都染成红色。见状,穆老脱掉鞋,蹚进还寒冷的溪水里,忙不迭地拍摄各种千姿百态的花容。他下涧溪、攀高岩、钻树林,精神矍铄,忘却疲惫,全然看不出是位在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新闻工作者,看到他如此敬业,我更为钦佩。

“穆老,您看对岸,那团白花就是白杜鹃花!”于是,穆老踩着滑溜的卵石,涉水来到对岸。这花树高约丈余,甚为罕见。花朵洁白,素雅清香。看到整条溪两岸鹃花成带,花色各异,穆老兴奋地说:“依我看,这里完全可以叫‘杜鹃川’,可以作为武夷山一项旅游项目,每逢花季,邀请国内外游客。赏花游川,一定吸引人!”

时光短暂,陪同穆老采访的日子即将结束。在三天两夜的接触中,我深深感到穆老工作的严谨、认真,丝毫没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样子,总是非常谦虚。临别前,当地县委书记恳请穆老留下墨宝。只见他在宣纸上,手握毛笔,写下了“大地之肺”四个大字。他说:“武夷山环境保护得好,要子子辈辈保护下去!森林为人类无私提供氧气,它就是大地很好的肺!”

趁穆老手中之笔还未搁下之隙,我怀着求其墨宝十分渴切之心,小心翼翼地给穆老说能否也给我写一幅书法永久保存。穆老听后,十分乐意地给我写下了“勿忘人民”四个大字!尔后多年里,我时有看到或听闻穆青同志晚年不断以“勿忘人民”这四个字激励和教诲青年新闻工作者。走进福建分社大门,正面墙上就有“勿忘人民”四个大字,赫然醒目。

“勿忘人民”的含义是什么?人们可从穆青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找到答案。1991年6月,穆青在上海接受《新闻记者》杂志采访时说:“我们要牢牢记住人民,只要对人民有感情,就能写出好新闻作品。我们就是需要那种同群众有血肉联系、对群众有深厚感情的记者,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自己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放在党之上的记者。我给他们题写‘勿忘人民’这四个字,就是这个意思。”(李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