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纪律教育从“纸面”到“心间”
2025-10-16 17:01:12 作者: 编辑:朱欣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杂志 点击:
纪律教育既要坚持抓在经常、融入日常,通过持续不断的积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在守正出新中提升纪律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真正推动纪律规矩入脑入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遵规守纪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
2024年,我们在查处某镇原党委书记唐某某案中发现,其作为主政地方的“一把手”,理想信念坍塌、纪律意识缺失,“六项纪律”全部违反,长期同老板和下属吃喝往来,利用职权为“圈内人”在工程项目中提供关照,收受巨额贿赂。之后,该镇先后有21名党员干部因牵涉唐某某案被严肃查处,教训十分深刻。
唐某某在留置期间忏悔,“不想学、不愿学纪法知识,不学不懂,导致纪法观念淡漠”。这一方面警示我们,只有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强化日常教育,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预防,才能真正保护和教育大多数干部;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如何通过创新破解纪律教育存在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使纪律教育效果最大化。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深挖案件资源、做好“后半篇文章”,纪律教育才能言之有物、令人信服。在唐某某案中,我们立足“全周期管理”,从审查调查初期就着手谋划警示教育工作。通过穿透式审查,系统分析唐某某违纪违法行为特点,同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其深刻反思、深挖病根。唐某某最终写下60余页忏悔材料,为剖析其违纪违法思想成因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充分发挥警示教育片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的优势,围绕唐某某等案广泛收集素材,通过现身说法、情景还原和旁白剖析等形式,精心制作时长近一小时的警示教育片。该片在全区警示教育大会上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会后各单位纷纷主动申请借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纪律教育并不局限于开会这一种形式,结合实际创新方式、扩展载体,有利于进一步放大纪律教育效果。我们将纪法知识与党员干部最关心、也最容易误读的现实案例结合起来,探索开展“案说纪法”,依托唐某某等案例,形成“‘借’出来的党纪处分”“稳赚不赔的‘委托理财’”等系列纪法知识宣传策划,被众多媒体转载,受到党员干部广泛关注。同时,会同区委党校在中青班、科级干部培训班、新进公务员班等开设“清风课堂”,首次将唐某某案搬进课堂,通过“案—析—悟”三阶研讨,开展沉浸式教学,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
唐某某作为“一把手”,不仅自身破纪破法,还“带偏”多名党员干部,污染了当地的政治生态。如何做实对“一把手”等“关键少数”的纪律教育,成为一项需要破解的重点问题。针对“一把手”地位重要、权力集中等特点,我们协助区委探索“三谈三促”工作法,即谈纪律要求促对标看齐、谈典型案例促警醒反思、谈整改措施促落实落地,通过“一对一”约谈,对25个重点单位主要负责人开展个性化纪律教育。在此基础上,区委进一步出台《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十五项措施》,通过27项可视化指标推动纪律教育走深走实。
纪律教育既要有刚性的力度,也应有柔性的温度。把纪律教育和廉洁文化结合起来,以深厚的廉洁文化为底色,更具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和穿透力。近年来,我们注重挖掘红岩精神中蕴含的廉洁元素,与市档案馆合作,系统研究上百位红岩英烈,从珍贵家书入手,推出12期“红岩家书”系列策划,用英烈坚定信仰、严守纪律的事迹教育人、引导人。
实践证明,创新纪律教育,不仅是方法上的突破,更是理念上的升华。只有兼顾教育形式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内容的说服力、穿透力,才能推动纪律从“纸面”走向“心间”、从“约束”转为“自觉”,真正把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者:重庆市渝北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