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 :责任扛上肩 就餐更安全
2025-10-09 19:09:44  作者:韩建明  编辑:吴倩柔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   点击:

  中小学阶段处于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校园餐”质量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状态,小餐盘承载着的是大民生。目前,辽宁全省幼儿园、中小学校共有390多万名就餐学生和幼儿,如何全面发力、综合施策,真正守护好上百万孩子们的健康和未来?辽宁省纪委监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紧扣“责任”二字,推动驻在部门将“校园餐”管理相关责任担起来、压下去、落到位。

辽宁省盘锦市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在高家小学检查“校园餐”食品安全和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袁   英/摄

  行业监管责任上肩

  “校园餐”发生在校园,就餐群体是广大学生,教育部门作为各级学校的主管部门责无旁贷。“整治‘全覆盖’,摸底是第一步”,辽宁省纪委监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组长田延说,“我们与驻在部门一致认为先摸清情况,才能找准整治方向,进而把职责捋清楚。”

  整治开展以来,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督促省教育厅开展全省校园餐数据“大起底”发现,全省4160所中小学中,3278所学校设有食堂,其中大部分食堂为自营,还有少部分为承包经营。在校就餐人数超过300万人,其中还有一些学生接受校外配餐。探索不同用餐方式的问题发生机理,才能明确各种方式下的整治重点。

  自营食堂,餐食卫生、人员专业程度以及经费安全等方面问题易发多发;承包经营的食堂,则要重点关注企业资质、食材供应商选取等问题;校外配餐的,还要额外关注配送阶段的保鲜和卫生问题……无论哪种供餐模式,第一步都是对食材安全的监管。去年底,辽宁省就谋划全面启动校园大宗食材电子化溯源管理。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校园食材溯源管理现场推进会部署了这项工作。如今,全省各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采购的大宗食材全部实现“食安辽宁码”溯源管理,全省供应校园大宗食材的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大中型商超、配送企业等经营主体应用“食安辽宁”食品追溯系统,基本形成大宗食材从上市销售到校园食堂全链条溯源管理体系。

  摸底之后,整治得以进一步细化深入,随即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不少地市教育部门、学校都对履行职责意愿强烈,但由于此前主抓教学,对如何管好“校园餐”缺乏经验,亟须学习。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工作人员彭哲讲道:“我们纪检监察组在办案中发现,一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在于不会履责、不敢履责,省教育厅更是收到了各地市强烈的培训需求。”与派驻纪检监察组几次会商后,省教育厅梳理全省工作,对培训重点和方向予以确定。

  很快,纪检监察组联合省教育厅举办市县(区)教育局局长培训班,聚焦“校园餐管理漏洞怎么补、安全防线怎么筑”等核心问题,邀请市场监管、财政等部门派专家授课,同时提出建立科学评餐制度、人防技防结合监管体系等12条对策建议。省级培训班结业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培训内容并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假期开展“校园餐”管理专项培训,围绕食材采购、膳食核算、应急处置等内容,共开设70个班次,覆盖3.18万名学校管理人员、食堂从业人员和供餐企业代表。

  “培训后才知道,从食材入库到处理都有严格规范,我们按照规范工作,操作更清晰了。”从区里开办的“校园餐”管理专项培训班顺利结业后,沈阳市某中学食堂管理员发出这样的感叹。

沈阳市和睦路小学教育集团一年级新生家长代表与孩子在班级共进午餐。

  学校主体责任压实

  “推进整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行业主管部门责任要扛起来,还得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和校长第一责任人责任,才能确保‘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省教育厅厅长王庆东说。

  辽阳市弓长岭区初级中学校长张洪军对此深有体会。“啥叫第一责任人责任?我理解就是关于‘校园餐’的任何事情,我们都得上心,心里都得有数。”张洪军说,之前自查时发现,食堂有处下水管道被异物堵塞,导致排水不太顺畅。发现问题当天,张洪军立刻安排维修人员疏通,同时请他们排查食堂范围内所有下水管道。

  维修后第二天,张洪军还是觉得心里不托底。“这次有堵塞疏通了,下次有堵塞万一没能及时发现,还是存在风险隐患。”张洪军说。于是,学校党委会迅速组建起由分管食堂的副校长、后勤部门人员以及维修人员组成的整改小组,以求彻底解决水管堵塞问题。

  整改过程中发现,下水管道堵塞很多时候是因为员工误操作。学校专门开设了一场食堂员工培训,在清洗、加工食材环节强调规范操作,避免异物入管。“之前排查管道的时候,就发现我们食堂的建筑图纸有缺失,也趁着这次彻底整改请专业人员现场勘测,制定了科学疏通方案。”张洪军说,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日常巡查机制,定期开展安全培训,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今年春季学期,阜新市许多中小学开始在健康饮食上下功夫。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英才学校在春节期间,就开始探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破解“校园餐”营养均衡难的问题。

  “我们搭建的营养均衡配置系统,能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生长需求,精准计算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元素,制定每周食谱”,英才学校校长塔玉香说,“若监测到某类营养不足,自动触发‘动态补调’,后续餐食中针对性补充,确保每周营养全面达标。”

  系统上线以来,同学们很快发现了不同。“之前一周之内会有一些重复的菜,现在基本每天菜都不一样。”一位同学说,“我还看到过我们这边不太常见的蔬菜,尝试了一下发现很好吃!”同学们用餐的惊喜,源自学校建立的“定期评估+即时调整”机制。每隔一段时间,学校都会联合专业机构检测学生营养状况,据此优化食谱,既满足学生生长需求,又贴合学生年龄特点,实现科学营养、精准供给。

  校长陪餐、家长代表参与、膳食委员会监督……眼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校园餐”质量保障机制正在辽宁全省中小学校园中发挥着作用。“主管部门做不到天天督导,市场监管部门也不可能一日三餐都来检查”,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校长李晓东说,“压实学校责任,抓好‘校园餐’就有了近距离的便利和直抓直管的优势。压实校长第一责任人责任,一些具体工作就能真正明确到人,每餐饭菜就能真正得到保障。”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长白岛第二小学陪餐制度落地有声。校领导与老师每日走进餐厅,和学生同坐共餐,筑牢校园饮食安全与成长温情。

  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责任跟进

  “中小学‘校园餐’专项整治,是我们在教育领域深化正风肃纪反腐的重要抓手。”田延表示,“整治伊始,我们纪检监察组就将日常工作与专项整治深度融合,推动建章立制、查缺补漏,坚决筑牢‘校园餐’安全底线。”

  “我们推进整治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搭建工作机制。”田延介绍,去年4月份以来,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多次与省教育厅党组专题会商,推动成立由教育厅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明确“项目化推进、清单化落实”的工作机制。一年多以来,在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上,专班2次专题部署整治任务,召开7次调度推进会,与厅党组及各市教育部门负责人开展35人次谈话,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行业监管责任、学校主体责任和校长第一责任人责任,确保责任落地落实。

  落实责任的过程也是“校园餐”管理逐步走向规范的过程。

  随着招投标成为“校园餐”食材采购的主流方式,潜藏的风险隐患也逐渐暴露出来。针对这些风险隐患,今年4月2日,派驻纪检监察组在省教育厅召开全省“校园餐”专项整治调度会,邀请省纪委监委相关室、省教育厅和省市场监管局相关处室,以及部分地方纪委监委、几所学校和几家公司参会,共同为“校园餐”管理招投标献计献策。“这次会议,我们共同找出了管好账、阻断资金流转贪腐,花好钱、严防合同协议漏洞,保好质、杜绝劣质食材进校,护安全、排除生产管理风险这几大项监管重点”,田延总结道。

  针对暴露出的经费管理不规范、采购信息不透明等问题,纪检监察组牵头制定“管好账、花好钱、保好质、护安全、强基础、促公开”6项措施,推动全省投入超过1.5亿元用于食堂改建、设备更新。如今,沈阳市皇姑区试点“阳光食堂”平台,将食材采购、加工流程、资金流向全部上网公示,家长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实时查看每笔餐费明细;大连市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制度,将3家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永久列入禁入名单,倒逼供餐企业提升服务质量。

  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辽宁各地市还同步完善了《“校园餐”膳食经费管理办法》《校外供餐企业准入标准》等184项制度,明确校长陪餐制、家长代表参与制、膳食委员会监督制等核心机制。例如,抚顺市要求每所学校每月召开膳食听证会,学生代表可直接对菜品口味、营养搭配提出建议,推动“校园餐”从“学校配餐”向“学生选餐”转变。

  “管好钱,管住人,理顺制度机制后,技术就能更好发挥作用了。”田延拿出手机,随机扫码查看某学校餐厅后厨情况,他边看边说,“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推动下,我们辽宁全省中小学‘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100%,学生家长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后厨监控。”(作者单位:辽宁省纪委监委派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