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辩证法
2024-03-29 11:00:27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学习时报 点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地制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我国不同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因地制宜”,既是基于对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也是基于对新质生产力丰富内涵的深刻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组织管理、人才引育等多个层面,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存在差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打法也会不尽相同。不能忽视产业规律和自身条件盲目推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质”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把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对立起来,也不是一味发展新兴产业而忽视甚至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先立后破”,在稳住基本盘的基础上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相较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压舱石”,对稳就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夕阳产业,通过创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一方面,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所需的新技术、软硬件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和动能;新兴产业发展也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撑。新质生产力缺少传统生产力的哺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另一方面,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趋紧等大背景下,传统产业只有依靠高科技、高效能、绿色化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才能重塑竞争新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新”前行。新质生产力并不简单等同于新发明和新技术,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结合地方创新、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将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技术应用到具体产业上,不断创造新价值。
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夯实自主技术体系的“技术底座”。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破除体制机制性束缚,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从技术层面看,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沿着技术创新链迅速带动产业创新,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从产业层面看,新技术形成的产业往往具有全新的工艺流程和新的装备,促使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流程改造,使传统产业发生质的变化。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实”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防止一哄而上,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不要上”,而是“如何上”“怎么上”“重点上什么”。
总的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要放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上,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引擎和基础。
从发展方向和驱动力来看,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具有一致性,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领域,新质生产力又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级和规模能级,进而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因此,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
一方面,数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被广泛应用在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为加快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的规模化运用,提升了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水平,构建更为高效、更为绿色的产业链、供应链,突破核心产业技术瓶颈,让数字生产力赋能工业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另一方面,数据本身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渗透到工业设计、生产、流通等整个环节,能够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形成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和重组,扩展传统生产力的效率边界,推动工业生产由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升级,催生更具融合性、创新性、先进性、安全性的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