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115|陈廷敬:恪慎清勤近完人
2024-08-19 10:27:54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清廉神农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陈廷敬(1638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出生于山西阳城中道庄(今北留镇皇城村),因籍贯泽州(今山西晋城),历史上也有人称其为陈泽州。本名陈敬,顺治十五年(1658年)参加进士殿试时,因同榜有同名,为了加以区分,皇帝赐给他一个“廷”字,因而更名陈廷敬。康熙年间,陈廷敬30余年在御前为皇帝讲论经史、交流思想,并以总裁官、总阅官等身份主持编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明史》《大清一统志》等书,历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73岁因年事已高、耳朵有疾请求退休之时,康熙皇帝深情挽留:“卿是耆旧,可称完人。”

陈廷敬比康熙年长16岁,自康熙18岁起就以日讲起居注官之职为皇帝传授经史与治国之道,直至终老,历40年,“凡入讲幄,开陈王道,摈斥异端,详端竟委,必期积诚感格而后止”。诸如,陈廷敬在经筵奏对时讲:“上好礼则民不敢不敬,上好义则民不敢不服,上好信则民不敢不用情。自昔圣贤未有以好名为训者,故治天下,亦务好其实而已矣。”激励皇帝勤政务实,注重修身,给百姓做表率,治理天下不能只图虚名,要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帝王以天下为家,一言之微,有前后左右之窃听;一行之细,为子孙臣庶之隐忧。是以圣帝明王必慎乎此。”告诫皇帝虽处高位,却不可肆意,必须谨慎约束自己的言行。“历观古来邪正之际,正实往往不能胜邪。惟圣人在上,能使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斯可决其理之不爽尔。”奉劝皇帝古往今来正不压邪之事比比皆是,作为一个贤明的皇帝必须有敏锐的辨别力。“至于世道休明之日,人心联合之时,正当大有为之际,必有纪纲宏远之规模,为社稷灵长之大,计虑万年。”强调国家大治之时,必须重视纲领法度建设,才能得到长治久安。“国家久安长治之基,关乎风俗;风俗盛衰之故,系乎人心。正人心厚风俗之机,存乎教化。”建议皇帝力行教化,以正民风。面对朝臣之间彼此倾轧、伐异同党、私怨交寻、牵连报复的权力之争,他多次提醒皇帝要亲贤远佞,防范“小人”:“从来上之德意不能下究,民之疾苦不能上闻者,皆小人为之壅蔽于其间也。

康熙中期,随着社会局势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朝野上下奢侈竞成风尚,贪风日炽,贿赂公行。陈廷敬力主严格执纪,实现清明政治,曾上疏言:“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古者衣冠、舆马、服饰、器用之具,婚丧之礼,贱不得喻贵,小不得加大。今或等威未辨,奢侈之风未除,机丝所织花草虫鱼时新时异。贫者循旧而见嗤,实者即新而无厌。转相慕效,各以成风。”“其始由不俭,其继至于不廉。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之失堤防而莫知所止。”希望朝廷通过立法,严格规定衣冠服饰器用婚礼等制度,使人心尚俭,才能以挽颓风。并且上疏:“方今要务在于督抚得人”“为督抚者不以利欲动其心,然后能正身以董吏。吏不以曲事上官为心,然后能加意于民”“上官廉,则吏不敢贪。上官贪,吏虽欲为廉而不可得”“亲民之官,其职至重”,一再强调,吏治好坏,关键在于督抚,上官必须给下吏作出廉洁的表率,下吏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服务,而不能一门心思曲意逢迎上级领导。同时针对当时官员中存在的以加征碎银熔化重铸银锭消耗归为己有的“加派火耗”、借打官司受贿的“黩货”、敲榨富民的“峻削”等贪污手段,提出督抚保举人才时,必须把“无加派火耗”等不贪婪掠财行为作为第一要件,把忠诚奉行皇帝指示、每月聚集百姓讲解传达朝廷法令列为第二要件,一一列举实际情况,如果保举情况不实,督抚降二级调用,司道府降三级调用,有效减少了以往官员在选拔推荐人才过程中的营私舞弊问题。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山西道御史陈紫芝上疏弹劾湖广巡抚张淠“在任未久,黩货多端”,皇帝下令彻查严惩。张淠是山西高平人,与陈廷敬是儿女亲家,赶紧派人赴京请求时任经筵讲官、吏部尚书的陈廷敬为他撑腰。结果,不徇私情的陈廷敬选择了回避。张淠恼羞成怒,在接受审问时一口咬定曾给陈廷敬行贿。次年,陈廷敬因涉嫌受贿被解除职务,上奏皇帝“我自受诬陷以来,神志十分沮丧,每事多健忘,奏对时往往失去常态。虽然皇上对我不加谴责,但是我的内心也不能自安”,恳求皇帝准许自己解官还乡。皇帝恩准,但仍保留其修书总裁之职。由此,陈廷敬时时事事更加谨慎。两年后,陈廷敬再次复出,继续担任经筵讲官,并先后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再任吏部尚书,晋升文渊阁大学士,日益受到皇帝的信任与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