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99|孙嘉淦:忠诚事主 犯颜直谏
2024-04-22 10:46:50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廉洁运城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孙嘉淦(gàn),字锡公,山西兴县人,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敢言直谏的名臣。历任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河东盐政、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隶总督、湖广总督。在其4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以突出政绩和敢于犯颜直谏而蜚声朝野。与《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被年羹尧所杀不同,孙嘉淦70岁寿辰时,被乾隆皇帝赐御书“清班耆硕”匾。乾隆十八年,孙嘉淦逝于吏部尚书任上,终年71岁。皇上听说后,对大臣说:“朝中少一正人矣!”其子孙孝愉扶柩归里时,“铭旌归送者缟素如云,朝为之空,彰益门内外,车马填塞数十里,皆举音以过丧”。
河东盐政是河东盐池的主官,大都由封疆大吏兼任。雍正称帝后,河东盐政由陕甘总督年羹尧兼任,但他忙于军务,疏于管理盐政。
孙嘉淦到任后,发现积弊甚重,连最低职位的官都要藏货纳贿。有的军政要员居官别处,却在此处领取养廉银,此种情况非在少数。
孙嘉淦先查明河东盐池征收的公务管钱等银两计十万四千两,其中五万两上缴国库充饷,五万四千两用作养廉之用。孙嘉淦又将公务款登记册的案底找来,核算一年中的公务用款所需,远远低于五万四千两。也就是说官员们得到的养廉银实在是高得出奇。一个盐政的工资比朝中的三品大员的年薪要多出三四倍。
己不正不能正人,改革先从自己身上下手,孙嘉淦将自己一年的养廉银一万三千两减去五千两,以为“留八千两尽可足用”,将运司(盐运使)养廉银一万两减去四千两;运同(盐官)养廉银三千两适中,则不需要削减。孙嘉淦对违制领取养廉银的西安将军、宁夏将军、四川副都统等很多官员,也统统削减。省出来的钱加上岁银五千两,一并充公计有两万两。为了防止“挪移侵蚀之弊”再次发生,孙嘉淦从整顿盐池财务入手,建制立章,取消了私设多年的“小金库”。
孙嘉淦之举符合实情,顺民意、保民生,促进了盐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他的廉能之名更为卓著,盐官敬之,民众称颂。
我们从小说、戏剧中看到过古代廉官退休,因怕乡亲嘲笑无能,以砖装箱,冒充银钱的故事。其实这样的事并非是作家虚构,是有生活原型的,孙嘉淦就是这样的人。
孙嘉淦晚年,自觉精力不济,多次乞求退休。在他65岁那年,乾隆准许他告老还乡。
离京时,孙嘉淦让家人上街雇了10辆马车,除将家里的杂物收拾打包外,又把堆置的砖头全部装入箱内,声势浩荡地走上返乡路。
于是有人将此事禀报乾隆,说他廉洁是假,贪财是真。乾隆一听,雷霆震怒,当即命人截堵孙嘉淦一行。让他上殿回话,皇帝问:“孙嘉淦,你一贯为官清廉,何以攒了几十箱金银财宝?”孙嘉淦回奏道:“臣为官30余年,朝廷的俸禄用于日常开销,所剩无几。箱子里除了皇上的一千两赏银,都是些破砖烂瓦,并无多少金银。皇上若不信,请亲自验看。”乾隆命人当场查验,竟真如孙嘉淦所说。
众人傻了眼,乾隆感动万分,说:“孙爱卿,你告老还乡,驮这些废砖头何用?”
孙嘉淦回答道:“臣做官多年,并未攒多少家私。如今两手空空返乡,百姓以为朝廷不体恤臣下,嘲笑臣为官窝囊。臣这样做,一者为给皇上争点光彩,二者可将砖运回老家,给土窑洞挂个砖面,臣住进去可以安度晚年。而这些来自皇城的砖,也可留个念想。”
乾隆感动之余,立刻降旨:见一驮砖头,给一驮银子。共计可换十几万两银子。
一生清廉的孙嘉淦虽然顿感皇恩浩荡,但仍不失其廉洁本色,忙说:“不可,不可!朝廷一草一木,均属国家,不能随意花费。臣用不了那十几万两银子,臣以为有一块砖头,给一两银子便足够了。”最终,孙嘉淦以五千块砖头换得五千两银子。孙嘉淦“砖头换银子”的故事在京城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