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2022-10-12 15:14:21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南日报   点击: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强调要体现中国特色,坚持开放为先,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中央统筹、部门支持、省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分步骤分阶段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

  近年来,海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三区一中心”目标定位,坚持“闯”为基调、“稳”为基础、远近结合、小步快跑,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扎实展开。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海南坚持以高度的制度自信,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摆在首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最高位置,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高度的道路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清晰形成“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坚持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实践中生根结果。坚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牢固树立“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理念,持之以恒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是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出路。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减少经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非房地产投资占比五年提高12个百分点。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4.98倍、营收增长1.79倍。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达七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八成,成为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支柱。着力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消费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引擎,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成功举办,离岛免税销售额近两年翻两番,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开园办学,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成为国际创新药械进入我国的最主要通道。省属国资国企进入发展快车道。外向型经济势头良好,入籍“中国洋浦港”国际船舶33艘,2021年货物贸易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经济外向度五年提高8.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90亿美元,接近之前30年的总和。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历史性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始终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把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作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抓手,聚焦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和各类要素便捷高效流动,突出系统集成和协同创新,按照“首创性、已实施、集成性、可复制”原则,深挖改革潜力、助力改革推进、倒逼改革落地,出台实施制度集成创新行动方案、设立全国唯一省级改革和制度创新奖,累计发布制度创新案例14批128项,多项案例获得中央和有关部门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出台创一流营商环境行动计划,成立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并积极发挥作用。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设立国际投资、贸易“单一窗口”,审批时限和整体通关时间大幅压缩,“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实现市县区全覆盖,极简审批成为全国标杆。深化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实施国土空间用途审批“多审合一”,“机器管规划”成为全国典型。随着制度集成创新不断推进,海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

  四是打造当今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开放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基本特征,是岛屿经济体的生命线。近年来,海南把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中之重,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以各类生产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动和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初步形成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的150多项政策文件落地生效。紧盯“1+N”政策体系和自贸港早期安排,推动关键政策落地实施,全力做好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两个15%”所得税优惠政策、三张“零关税”清单有序实施,市场主体五年增量超过过去30年的总和。对外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全国首张跨境服务贸易清单和最短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地实施。推进“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管理制度试点并增点扩区,打造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前沿地带。全面启动封关运作准备。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五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始终坚持没有风险防控就没有改革开放,有多大的风险防控能力就有多大的改革开放空间,将“管得住”作为“放得开”的底线,统筹发展与安全,时刻紧绷风险防控这根弦,加强重大风险识别和防范,紧抓全岛封关运作根本工程,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成立15个风险防控专项工作组,全面梳理和动态调整各领域各类风险,建立完善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坚决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重大风险防控行动方案,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每一项政策和改革举措都紧跟一套“管得住”的工作机制和防控措施。有效防控政治风险和意识形态风险,抓实各领域风险防控。64个非设关地综合执法点挂牌设立,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成运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监管能力全方位提升。构建离岛免税商品溯源等管理体系。依法妥善化解金融风险和一批房地产项目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颠覆性风险。

  六是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建设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自由贸易港。精心呵护生态环境,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4%,PM2.5浓度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全省城镇内河湖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向好。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连年保持100%。推进重金属污染整治,削减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谋划实施标志性项目,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为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颁布实施全国首部“禁塑”地方法规,装配式建筑应用量连年翻番,全面启动“六水共治”。能源结构更加清洁低碳。2021年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70.9%,较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全省单位GDP能源消耗和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率先开展排污许可管理等生态文明前沿领域的立法实践。取消12个市县的GDP考核,在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中赋予“生态环境保护”类最高权重。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改革和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全国率先完成排污许可证核发登记全覆盖。出台党政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清单,推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七是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海南样板”。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着眼推动共同富裕,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谋划推进,不断夯实农村工作发展基础。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整合资源重点帮扶,将5个脱贫县、102个脱贫村全部列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启动2022年度全省防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优化调整帮扶政策,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制度、人才和资金保障推进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热带水果生产基地、热带作物生产基地、现代渔业生产基地、特色畜禽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坚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聚焦城乡融合、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美丽乡村会客厅。

  八是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坚决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的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超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阳光快乐”特色印记教育广受欢迎,经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调查评估,群众对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满意度位列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全省覆盖。引进一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为基层教育和医疗工作者提供高于县城公务员待遇的专项补贴和住房保障,“家门口上好学”和“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岛”正成为现实。安居房建设全面推开。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圆满完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丰硕,两轮禁毒三年大会战成效明显,现有吸毒人数占比从2017年的5.2‰降至1.4‰。全省治安形势建省以来最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