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故事 | 乐耕亭里读海瑞
2022-06-02 16:43:11 作者:海口日报记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日报 点击:
“源流活水溢平川,桃色花香总自然。海上疑成真世界,人间谁信不神仙。棋惊宿鸟摇深竹,歌遏行云入九天。良会莫教轻往别,每随流水惜芳年。”这首《乐耕亭》刻在海瑞故居一座仿古六角亭内。
“这首诗为海瑞所作,乐耕亭原址在今府城红城湖西畔的墨客村(今海口市道客村)。重建海瑞故居后,为了让市民游客更好地了解海瑞以及其才情,就仿建了乐耕亭。”海口市丘浚海瑞故居管理处主任王若说。
继上期推出的“海南历史名流系列”篇——《海瑞故居——那片建筑群里的往事》后,此次与读者共同感受古雅素朴、不减清幽的乐耕亭,从而遥想海瑞的诗兴文情。
海瑞故居内的乐耕亭。
墨客村的乐耕亭以文会友
温暖的阳光照耀在乐耕亭的飞檐上,显得娴静温暖。
乐耕亭,坐落在海瑞故居一隅,原木色亭身,没有雕梁画栋、重檐飞角,只是一座简单的单檐单体凉亭。凉亭背靠临街的矮墙,墙外热闹繁华,墙内古雅清幽,动静皆宜。走进亭中,一块木色诗匾吸引了往来游客的眼球,正是海瑞所作的《乐耕亭》:“源流活水溢平川,桃色花香总自然。海上疑成真世界,人间谁信不神仙。棋惊宿鸟摇深竹,歌遏行云入九天。良会莫教轻往别,每随流水惜芳年。”
刻在海瑞故居一座仿古六角亭内的《乐耕亭》。
诗歌描绘的正是乐耕亭所在的海上芳甸的灵秀之景。500年前,琼州第一流的文人墨客曾在此弈棋观稼,聚而论道。据《海忠介年谱》载,海瑞作此诗时32岁,距他任福建南平教谕还有近十年的时间。在家乡读书的岁月中,海瑞曾和丘郊以及唐胄的长子唐穆、次子唐秩等琼州士子在城西以文会友、聚而论道。因为墨客云集、人文荟萃,此地索性被称为“墨客村”。
墨客村的乐耕亭,与丘氏正堂可继堂隔湖相望,四时皆花色妖娆、玉蕊吐芳、水石清华,正是一派自然天成的好景色。如此美景,似幻似真,登临此亭,仿若进入传说中的仙境,那些生活在这奇甸上的人们,不都似神仙一般么?这里远离喧嚣纷扰,却可时闻文人雅士弈棋落子的响动。天地间寂无人声,竹林中栖息的山鸟被落棋声惊起、决起而飞,歌振林木、响遏流云。
王若告诉记者,这亭的前身就是始建于明代的乐耕亭,如今为了更好地纪念和缅怀海瑞,特仿建了该亭。另外,海瑞故居的乐耕亭旁的碑记也向世人讲述了建亭的始末,以及海瑞作诗的缘由。
诗文被篆刻成联供游人观赏
公元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海瑞31岁,已过了而立之年。别的人到这个年龄都已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海瑞却还孑身一人,并在艰苦的求学之中。他也曾娶过许姓妻子,许氏还为其生下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同郡莲塘张筠,二女儿嫁给了知县之子林岳。海瑞因与这位原夫人感情不和,两人分开了,许氏所生的这两个女儿都跟了海瑞。当时海瑞正在求学攻读,两个女儿便跟着海瑞的母亲谢氏生活。后来海瑞又娶过一位潘姓女子为妻,不知什么原因,过了不到一个月,便被海瑞休了,这位潘姓夫人没有给海瑞生下儿女。海瑞每想至此,免不了有些惆怅。
这一年,丘浚的曾孙丘郊(号西野,又称西野先生),在自家的祖田里墨客村旁建造了一座小亭子,上覆茅草,作为耕田种地后休息的场地,取名为“乐耕亭”。亭子地处高丘,站在亭内向四周望去,“数户人家红桃翠竹,碧流如带,幽静雅致”,其景令人陶醉。
刻有《乐耕亭记》的石碑。
海瑞少时的几位朋友中,丘郊是最好的同学之一,其他还有唐穆、唐秩等。几个人经常在丘郊的乐耕亭下谈古论今,研读古文,吟咏酬唱,弈棋比剑。这一天,丘郊兴趣所致,要海瑞吟诗一首。海瑞豪情大发,随即挥毫写下《乐耕亭》诗一首。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的第一句“源流活水溢平川,桃色花香总自然”,在海瑞墓新扩建的纪念园的“扬廉轩”里已被篆刻成联,供游人观赏。此外,在海南的广大农村,逢年过节,许多人出于对海瑞的尊敬和对来年风调雨顺的渴求,也在自家的大门上张贴此联,以讨吉祥如意。
《乐耕亭记》全文讲述远大抱负
若干年后,当年经常在此亭下诵诗吟唱的朋友,分别通过各自的途径踏上了仕途,丘郊是丘浚之后,被荫荐为尚宝司丞,成了京城的大官,而海瑞则成了落伍的孤雁。海瑞一次又一次来到“乐耕亭”下,看到造型优美、含义深刻的亭子犹在,想起昔日的伙伴在亭下是那样的快乐,不禁思潮起伏,浮想联翩,遂又作《乐耕亭记》。
这篇文章被后人编辑在《琼山县志·古迹志》之中。文中表达了海瑞对丘郊的羡慕之情,也抒发了自己德行之志,是海瑞早期的代表作,全文值得大家共飨:
始予未接西野先生,意一豢养之人云尔。获交数岁,见其诵砥行廉隅之士,欣欣然羡焉。若有企望弗及之意。呜呼休哉!兹世禄之难也。交益久,见其闻仁笃俭约之行,欣欣然羡焉,行且钦崇敕厥躬、诗礼训厥子,败度维欲,败礼维纵,将深愧弗为焉。呜呼休哉!兹世禄之尤难也。
嘉靖甲辰之岁,于瞻玉堂遗址之西墨客村,构乐耕亭于上,将以统率仆佃之耕,非徒取名于此也。一旦以其事为予诵,予讶且喜曰:贤哉,先生乐耕之意乎!而尤之者,则曰不此之葺而顾彼营焉,裕祖之蛊,非孝也。予意不然。
贾子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今之为民者五:曰士、农、工、商、军。士以明道,军以卫国,农以生九谷,工以利器用,商贾通焉,而资于天下。身不居一于此,谓之游惰之民。游惰之民,君子之所不齿也。世咸从异端游手目之,而不知儒生贵萩特甚。先生以文庄嫡裔,居宝丞之荣,使自弃于游惰之域,以逞无疆之欲,则凡可侈可淫之物,罔一不备,其为园夫红女之蠹,可胜痛哉!视异端游手之害十百矣!维亭有作,为耕也,且以乐名。推此意也,必不忍腴若饮食为谷粟之靡,必不忍婉若为衣服布帛之蠹,又必不忍厚若声色之娱,妄若货贿之聚,为厥生伤。年弥劭,德弥崇,举凡靡淫侈小物为世禄子所有者,咸芟夷蕴崇之斯尽矣。呜呼!不贤而能之乎?仁笃俭约,亲睹之行,义节之美,行且于返官之日可期矣。亭匾《乐耕》,岂曰小补哉!若夫流连光景,假此亭为游聚之地,瞻玉堂有述亦殃也。呜呼!孝:始而士,今而农,不为五民之蠹。《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先生之谓乎?呜呼!贤矣哉!先生曰:兹吾志也。敬特以为记。
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释读白话文
海瑞的这篇《乐耕亭记》,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阎根齐为了不让读者艰涩难懂,将其按白话文释读为:开始我还没有和西野先生相接触,总以为他不过是靠人喂养的人罢了。跟他交了几年的朋友,看到他原是一位勤诵诗书、厉行廉洁的读书人,我就高兴地接近他了。好像自己有点盼望而又觉得赶不上他的意思,哎,真是太好了,这是世代受禄之家的难处。交往越久,看到和听到他的仁厚俭约的行动,我就越羡慕他,就会在行动上以钦敬崇尚来激励自己,以诗书礼义教导自己。法度破坏在于贪欲,礼义败坏在于放纵。将深感惭愧而不这样做了,哎,真是太好了,这是世代受禄之家的难处啊!
嘉靖二十三年之岁,于瞻玉堂遗址的西边墨客村,构筑乐耕亭,将以带领仆人佃户在此耕种,并非仅仅为了取个好听的名字。一天,西野先生嘱我记述下来这件盛事,使我既惊讶又欢喜,圣贤之人啊!这是先生乐于耕种的意思也,尤其重要的是,不在此处修葺,但顾那方面的经营,那是远祖的害虫,这样的人并非是“孝”。我却不这么认为。贾谊说:“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一个女人不纺织,就有人受冻。”现在,世界上有五种人:士、农、工、商、军。士人的职责是教人做事,军人的职责是保卫国家,农民的职责是为生产粱、黍、稷、稻、麦、大小豆、麻、苽九种谷类,工人的职责是生产工具,商人的职责是货通天下。一个人如果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就是一个游惰之民。而游惰之民,是被君子瞧不起的。世上都是把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或主张视为异端和游手好闲之辈,而不理解儒生更为重要。
西野先生以文庄公的嫡裔后代得尚宝司丞之荣耀,假使自己不避开游手好闲的恶习,以显示自己的才华无穷,就会使一切奢侈淫荡之习无一不备,而且就会成为“园夫红女”的蛀虫。如此,是不胜悲痛的!比异端和游手好闲之害有十乃至百倍之多。这个亭的建造有耕的含义,而且取名为“乐耕”。推想其中的含义,一定是不忍心那些肥美得像饮食之物成为糜烂的谷子,不忍心那些美好得像衣服之品成为蛀虫蛀掉了的布帛,也决不忍心那些把声色犬马之娱当做金钱宝物,到头来老大徒伤悲。年事越高,德行越高尚;凡是靡淫奢侈的小物并成为世代为官受禄的后代所有的东西,都把它聚集起来去除干净。呜呼!不贤的人能够达到吗?仁义智慧、素洁德厚,亲眼所见,礼义行节超过前人,行将返官的日子就有希望了。乐耕亭的匾上题名“乐耕”,就作为小补吧!至于说到美好光景永在,借此乐耕亭为游聚之地,看到瞻玉堂的记述,亦会使人很惬意。呜呼!“孝”是从士开始的,今天为农夫所践行,不为士、农、工、商、军的蛀虫。《诗经》说:“孝子不匮(竭),永锡尔类(永远赐给你的善福)”,大概就是说先生的吧!呜呼!贤人也,先生的话,就是我的意思,敬特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