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精神,一笔宝贵的财富
2022-04-13 11:11:38  作者:吴雨倩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日报   点击:

 

 

 

 

 

       一品清莲照壁、清风阁、不染池、海公泉、海公祠、“粤东正气”牌坊、天庭……走完这5万多平方米的海瑞墓园,站在象征海瑞精神、照射四面八方的亭内,放眼望着四周的美丽景色,内心却久久未能平静。

       海瑞从明正德九年(1514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生,到现在已经有508年历史了,即使从海瑞万历十五年(1587年)病逝算起,距今也已435年。在这四百多年的历程中,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瑞一生清廉,几乎没有为后世留下珍贵的物质遗产,但其精神财富却像一泓清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继上期推出“海南历史名流系列”篇——《粤东正气 青天海瑞》后,此次系列篇着重从多个层面来讲述海瑞的精神品质。从下期开始,我们将走进海瑞故居,带领读者们还原更加真实立体的清官海瑞。

       A

       做官为民的奉献精神

       海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给当地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实事,做了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安定的事,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海瑞从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二十四日任应天巡抚,官至二品,堪称朝中要员,管理一省的军、民、刑等事务,可谓权力甚大。海瑞任巡抚的九个月时间内,主要做了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修吴淞江、除霸、退田五件大事,这五件事都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群众休戚相关。

       其中,“清丈”事件是这样的:明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激烈,全国90%的土地集中在占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手中,而90%以上的农民耕种着很少的土地。地主兼并土地的方法主要是投献。投献,按《海忠介公传》中的说法是:“以故富者辄籍其产于士大夫,宁以身为佣佃而输之租,用避大役,名曰‘投献’。”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贫雇农民和中小地主为了躲避繁重的赋役,将自己的土地献给大地大乡官,记在这些人的名下,给他们送租税。

       其次,有受献、强取豪夺和所谓的乡官(退休在家的官员)霸占等,遇次年更有地主囤积居奇,把大量田地据为己有。严重的土地问题造成了“江南贫富相倾,弱者率投献田地,豪家以为奸利。而仳离瘠苦之状接于目,侵占争夺之讼聚于庭”(王国宪《海忠介公年谱》)。当时的赋税政策主要依每家的人丁交纳税租,这样就造成了地主人少地多,大量隐瞒土地数额,沉重的赋役都落在了无地的农民身上。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从丈量土地入手,先摸清土地的数量,将赋役折纳入到田亩之中,才能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措施无疑打击了地主的利益,而对广大的无地和少地农民来说却是有益的。正因为如此,才遭到了徐阶等大地主阶层的强烈反对。这也是海瑞仅当了九个月的巡抚,便被大地主阶层的人参倒下台的主要原因。

       另外,针对江南官户多、优免户多,转嫁赋役十分严重的现象,海瑞极力推行“一条鞭法”来改变其现状。所谓“一条鞭法”,按《辞源》的解释就是把赋与役合二为一,以各州县田赋,各项杂款、均徭、力差、银差、里甲等编合为一,通计一省税赋,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条,称“一条鞭法”。明嘉靖时开始行于地方,多年之后,又在全国推行。海瑞不是“一条鞭法”的发明者,但他是“一条鞭法”的积极实践者。正是海瑞在江南多年的努力,为张居正这位明朝的改革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才使万历九年(1581年)皇帝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后来成为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依新法:“徭役的摊派,人丁居四分之一,田颗居四分之三。农民人口多,大地主田地多,这样就减轻了贫农和中农的负担,大地主占地多,按地完粮,负担自然相应加重了。”

       万历九年(1581年)皇帝下令在全国推广的这条措施,已距海瑞在江南推行“一条鞭法”十年有余。即使皇帝下令在全国清丈土地,也是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就已率先实行的。海瑞一辈子主张清丈,重新丈量土地,把大地主少报、隐瞒的田地都清查出来,按地纳税。海瑞的“一条鞭法”,还减少了中间环节,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一层盘剥、克扣,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

       忠君爱国的牺牲精神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时代,忠君与爱国常常是纠缠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忠君就是爱国,爱国也是忠君。

       海瑞从年轻时代起就立志“干国家事”。“干国家事”包涵着什么呢?与海瑞一向有忤的华亭大地主何良俊说:“海刚峰之意无非为民。为民,为朝廷也”(《四友斋丛说》卷十三)。为了报效皇上、报效国家,他可以天不怕、地不怕地与地主恶霸、乡官污吏作坚决的斗争,跌倒了,再爬起来,从不后悔;为了报效皇上、报效国家,他可以置自己的妻儿和年迈的母亲于不顾,去搞清丈、退田、除奸惩霸,甚至连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不顾,向皇帝递奏章。他明明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但对于死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当嘉靖皇帝将他打入死牢的时候,他没有一点怨言;而听到皇帝已死的消息,却那样的悲伤与难过。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像行驶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中的一条破船,到处都是朽烂的漏洞,随时都有被打烂、被倾覆的可能,海瑞为大明王朝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他在应天巡抚九个月的任上,仅使徐阶等大地主、大乡官霸占农民的田地退出还不到十分之一,便被徐阶等人的代言人戴凤翔参倒下台,在家一住就是16年。他前脚刚走,应天府的一切就恢复了原样。他所有的心血都付诸东流,地主对农民的土地兼并更加疯狂和激烈。他想以自己生命为代价把皇帝从沉睡中推醒,把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治理好,实现明朝的长治久安,可等待他的却是“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明史·海瑞传》)。海瑞所做的这一切,对大明王朝来说,无非等于“医国的只一味甘草”,凭他的药力是治不了什么大病的。海瑞一生中所经历的明武宗、世宗、穆宗、神宗这四代皇帝,一个比一个腐败堕落。海瑞一生为皇帝尽忠尽职,站在风口浪尖上,在政治的漩涡中时沉时浮。这既是海瑞的悲哀,也是大明王朝所有忠臣的悲哀。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因出现了忠臣海瑞而更精彩。海瑞在大明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化中走完了自己艰难的一生,明朝也在海瑞逝世57年(1644年)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海瑞一生用生命之躯忠于皇上,皇上用谥号“忠介”讲述了海瑞一生的忠诚。

       C

       为官清廉的坦荡精神

       海瑞作为明朝的高官,上有老母,下有妻儿,并不是不需要钱,尤其在明朝贪腐的官场上,一切官场来往应酬都要钱来支撑。海瑞在任淳安知县的时候,贪官鄢懋卿要路过这里,被他写信婉拒了。这虽然给他以后升迁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祸根,却使当地百姓少了一次搜刮,多了一次平安。

       海瑞如果有钱,他的三个儿子可能不至于夭折,海瑞也不至于因穿得破旧,被别人骂疯子,甚至在皇帝面前说他不像“士大夫”,也就不配被提拔重用。时人评价海瑞“性简约,所服衣冠强半筐时物,居常不治酒肴,或蔬杯箸,与客对谈而已”。海瑞若贪钱,就不会用强硬的手腕惩治贪官污吏、除霸均田;他若有钱,也不至于在临死的时候,仅剩十余两俸银和旧袍数件,即便是丧葬的费用也由生前同乡好友许子伟等人捐凑。“公卒于官,不能备棺敛,而王中丞与诸台吏各捐金治银,乃得还里。”这就是说,如果不是同乡好友的捐赠,他的尸骨和灵魂就难以回归故乡了。

       那么,为官三十余年的海瑞总该有俸禄薪水吧。是的,他微薄的薪水,一部分用于养家糊口,一部分用在救贫扶弱上。如他在任南平县教谕的时候,只要发现有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人,便用自己的俸薪资助其上学。

       他在应天府任巡抚修吴淞江时,也曾接受许多富人的捐赠,但他把这笔急需的钱用在了以工代赈和救济贫孤与莘莘学子的身上。

       海瑞为官时有多清廉,可以给他算一笔账: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海瑞因政敌袁淳弹劾,被撤销嘉兴府通判的任命,而“调简僻用”。这时,他穿的衣服单薄破烂,经吏部的熟人说劝,才置了一件新衣服。他家的田地除了祖上留下的十余亩,及万历三年(1575年)其母谢氏病故,朋友送给数亩买墓地钱外,海瑞为官几十年没有置一亩土地。海瑞买了一所房子,花了十余两银子,是他为官多年俸禄的积蓄。海瑞一生在朝中和地方任职,而且多数时间任要职,还穷困潦倒,可见他清廉到什么程度。

       也正因为他不爱钱、不贪钱,使那些对他恨之入骨的人最终拿他没办法,只好叹息地说:“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真是铮铮一汉子。”

       D

       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实事求是,敢说真话,不说假话,是刚正不阿的精神核心。“刚介峭直”是史书对海瑞的盖棺定论,倒也恰如其分。早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任浙江淳安县知县时,淳安“贫民不堪差税,逃徙他方”、“有田者无税,无田者反当重差。逃户钱粮,洒派存户,苦乐不均,民穷为甚”(《海瑞集》上编)。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除了海瑞外,是当时的任何一位封建官吏都不愿意也不敢说的。

       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任应天巡抚时,江南是全国有名的富饶地区,但这仅是表面现象。当时全国税收“约三千万石左右,苏州一府七县占二百八十一万石,松江一府三县占一百二十一万石”。海瑞上任伊始,就揭露这一虚假现象“富饶全是虚名”。由于“粮差之重”,造成了百姓“苦楚特甚”,则是“天下无有,古今无有”(《启谭次川侍郎》)。别人不敢说的话让海瑞一个人说了,这也是其他历任官员都想竭力隐瞒的事实。

       再说海瑞骂嘉靖皇帝一事:嘉靖二十多年不理朝政,深居西苑终日寻欢作乐,迷信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皇帝的这些腐化堕落是朝内官员,特别是那些整天跟在皇帝身边的大官都知道的;边关危急,灾难频报,当朝大官也比谁都清楚。这些事情怎么也犯不着由一个户部云南司主事小小的六品官出来“骂皇帝”。可是,海瑞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从文武百官队伍的末尾走到了最前面,也走向了浪口刀尖。他大声指责杀人不见血的皇帝,因他的昏庸无道弄得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造成了“赋役繁增”,才有“臣职不明”。总之,他认为当今的一切罪责都是皇上的。一个芝麻官竟敢问罪至高无上的皇上,这样不畏强权的人怎能不让万人敬仰称颂呢?这是海瑞的品质,也是他“性戆直而鄙阿谀”的秉性所决定的。

       海瑞的另一高贵品质,过去很少有人论及,就是他的知错就改,敢于认错,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在任南京右通政时,内阁首辅徐阶和同官高拱有矛盾。这是上任两年之前发生的事情,当时(1567年4月)有御史弹劾徐阶,说他的弟弟和儿子都是大恶霸,而且奏章中列举的事实证据确凿。海瑞不明真相,以为是高拱指使,故意陷害徐阶,便和其他大臣一起,给皇帝写奏章,要求罢免高拱。不久,高拱被免职回乡。可海瑞在隆庆三年(1569)六月在除阶的家乡任巡抚时,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拱弹劾徐阶的罪状都是属实的,徐阶确实是江南第一大地主、大恶霸,家有田40万亩,而且罪行累累,于是知道自己误会了高拱。海瑞在后来自编的文集中,把骂高拱的信随后附记:“一时误听人言,二公心事均未的确”。他改变了对两人的看法,也向高拱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当然,海瑞还有光明磊落、胸怀坦荡、锲而不舍等精神品质。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这些精神品质都是值得大力弘扬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海瑞精神将不断激励着后人学习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