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故事】读不朽碑文 悉海公伟绩
2022-03-25 15:59:33  作者:海口日报记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日报   点击:

       海瑞病逝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之后,举国上下为之痛悼,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海瑞的思念与同情,就连皇帝也辍朝惮伤。

       继上期推出“海南历史名流系列”篇——《观海瑞墓园天庭 知古时祭拜文化》后,此次系列篇聚焦海瑞墓前神道两旁的石碑,讲述他人是如何评价海瑞的,包括明朝万历皇帝的《谕祭碑》以及与海瑞同朝为官,或是海瑞的老部下、海瑞的广东同乡为祭奠海瑞而立的《北京尚、侍公祭海公碑》《南京同官公祭海公碑》《南京旧治下公祭海公碑》《广东同乡官公祭海忠介公碑》等。这些碑文都给予海瑞比较中肯的评价,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海瑞墓园内的皇帝所赐的谕祭碑顶上的雕花。

 

墓碑体现墓主人身份地位

 

 

       走在海瑞墓园区的神道上,两旁的萋萋芳草透着新春的味道,沁人心脾。

       海瑞墓园管理处原主任陈涛告诉记者,墓碑文化已经跨越了两千余年的历史,墓碑的形制也多种多样,内容千奇百怪,无所不包:有为他人歌功颂德的,也有自己写自己的,而唐朝武则天的偌大的墓碑上,竟然一个字也不刻,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

 

建于明万历十七年的海瑞墓现存墓碑为原物。

 

       据悉,碑最初是一种测量日影长短的计时工具,为一长条形坚石。先秦时,在下葬的时候于墓穴四角和两边竖木碑,碑的上端有圆孔,叫做穿,以穿为支点控制平衡,用绳索慢慢悬棺而下,棺入穴后,碑也随之埋入墓中。西汉末年,人们把石制的碑立于墓前,既不拆除,也不随棺掩埋。在其上铭刻墓主姓名生平,这就是通常所指的墓碑。一般情况下,早期的墓碑顶端作方形的称“圭首”,作状如圆弧形的称“琰”,刻云气图案的称“晕首”。碑首称“碑额”,碑座称“趺”。身份越高,名气越大,墓前的石碑可能就越多。碑刻越气魄,刻制的花纹就越精细。

       封建时代,墓碑体现着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如为歌颂皇帝而立的御碑都是雄伟高大,一般都在3米以上,甚至七八米,重达10吨以上。碑面的四周阴刻着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龙、凤、云气、牡丹花纹装饰,碑上不仅有碑楼、碑顶,还雕刻“二龙戏珠”或“龙凤呈祥”的繁纹图像。

       对于其他官员,朝廷也按其级别,对墓前立碑的形制有严格规定。如明朝规定:一品官员的墓碑为螭首龟趺,二品为麒麟首龟趺,三品为天禄辟邪首龟趺,四至七品为圆首方趺,庶人则不得立碑。

       明朝高官的墓碑按规定可刻螭、麒麟、天禄等神兽图案,但一般并不是在碑上刻出这种动物的造型,而是刻出动物的花纹。如螭,乍一看,也像升腾的龙,但只要仔细辨认,就会发现它与皇帝陵的龙还是有区别的。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无角的龙,它能起到骖驾墓主人灵魂升天的作用。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生前没有获得功名的人死后是不能立碑的,但一些富商大贾、名门望族的人死后也多有立碑,只是他们所立的碑一般形制较小,碑面所刻的花纹多为水波纹,碑的下端也不安趺座。

 

皇帝对海瑞评价的谕祭文

 

       明朝的大臣死后,能让皇帝赐谕祭葬,是一件荣耀的事,有了皇帝的谕祭,埋葬的规格就会高许多。海瑞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四日病逝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皇帝闻丧,辍朝一日,不久,就派遣礼部左侍郎沈鲤赴南京宣读了这篇谕祭文。祭文中包括了皇帝对海瑞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封号、谥号等内容。大概万历十七年(1589年)二月廿二日安葬海瑞不久或同时,就刻碑立于墓前。

       “可惜的是,这块珍贵的石碑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能在清朝朱为潮编寨的《琼山县志》中才能查到这篇谕祭碑的原文,但原来明代碑的样式、花纹雕刻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陈涛遗憾地说。谕祭碑文的开篇“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秋八月二十五日”,显然与史书记载的海瑞死于这年的“冬十月十四日”不符,若史书记载得正确,万历十五年(1587年)的八月海瑞尚在病中或身体强壮之时,皇帝是决不会提前谕祭的;若是谕祭碑刻的时间正确,那么,现代多数人记述的海瑞病逝于这年的十月十四日是否需要重写或更正呢?陈涛提出了他心中的疑问,也期待这一问题能得到史学家们的考证。

       记者在现场看到现代重立的这通《谕祭碑》,是1992年重新修建的。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是石质的碑楼形,东、西两面刻有浮雕,中间是一象征宝珠的圆形,左右两边刻有串枝宝相花纹,下边是一长方形的盖。碑身呈长方形,四周阴刻回形花纹。碑身上端篆字题名“明海忠介公谕祭碑”七字。题名以下刻正文,竖行,楷体,无标点符号。碑身高1.17米,宽0.78米,厚0.11米。碑身下有石龟,头微伸朝西,四肢弯曲朝前,露高0.32米,连龟头长 1.7米,龟后有尾巴卷曲。

 

碑文丰富海瑞墓葬文化内涵

 

       《北京尚、侍公祭海公碑》现立于海瑞墓前广庭的北侧从东向西第一通碑。

       陈涛讲述,碑文在清代时已模糊不清,清光绪九年(1883年)补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遭劫难,2010年9月重立。明朝的一通石碑经历了这样的立了毁、毁了立,明代风格、原味几乎已丧失殆尽。幸好,《琼山县志》中还保留着原来的碑文。现在重立的这通石碑呈长方形,高2米,宽0.89米,厚0.12米,四周阴刻回形纹,竖行楷书,无标点符号。碑文记载了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初,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共六部尚书、左右侍郎、都察院、总督仓场、通政使等在京的文武百官共祭海瑞的祭文,这是明朝的官员对海瑞一生的中肯评价,读来发人深省。

 

海瑞墓园内清光绪九年的南京同官公祭海公碑于2010年重刻。

 

       此外,海瑞一生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业绩大都是在南京实现的。他生命中两次不可逆转的转折也是在南京发生的:一次是任应天巡抚时被赶下台,造就了他在家闲居16年;另一次是在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那憔悴的心停止了跳动。那么,当年的南京文武百官们是怎样来评价这位“海龙王”“南包公”“海青天”的呢?

       一通《南京同官公祭海公碑》足以说明。据说这是大约在海瑞去世后的第十四天,即十月的廿八日,南京各部尚书、侍郎等大小官员祭奠海瑞时的祭文。后来,南京尚、侍的这篇公祭文也同北京的官员祭文一样刻成碑,立在了海瑞墓前。该碑后来的命运同《北京尚、侍公祭海公碑》一样被损毁,于2002年9月重立。

 

海瑞墓园内的南京同官公祭海公碑和南京旧治下公祭海公碑。

 

       陈涛领着记者来到《南京同官公祭海公碑》前,该墓碑现立于海瑞墓前广庭北侧的从东至西第二通。碑面形制与《北京尚、侍公祭海公碑》相同,也呈长方形,四周阴刻回形纹,高2米,宽0.89米,厚0.12米,竖行楷书,无标点符号。全文为海瑞在南京任职期间的同官好友祭奠海瑞的颂词。

       与此同时,《南京旧治下公祭海公碑》立于海瑞墓广庭南侧的从东向西第二通。碑高2米,宽0.89米,厚0.12米,碑面花纹也同上述两碑一样。碑文是海瑞死后同年的十一月三日,海瑞在南京任职期间的下属为悼念海瑞公而写的祭文。有的下属虽此时已身居高位,由于和海瑞的这段缘分,仍自称为晚生,读来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在广州府(今广州市)设置了广东等处行中书省,除了广东道宣慰司属于广东行中书省外,还有原海南海北道宣慰司也属广东的辖地,海瑞的家乡琼州府自然也归广东管辖。那时,广东籍人在朝中任职的官员很多,仅琼州府籍的就有时任礼部左侍郎王弘诲、兵部武库司主事梁云龙、行人司行人许子伟等人,所有这些人都自称海瑞的门生、晚辈或同乡,他们共同于海瑞死后的次年二月十一日举行了隆重的祭奠活动,这通碑文便是悼念海瑞刚正清廉一生的祭文。

       广东同乡官公祭海忠介公碑,现在立于海瑞墓天庭南侧的东端第一通,碑的形制、尺寸、花纹及沿革情况与前边的几通碑相同。

 

海瑞墓园内的广东同乡官公祭海忠介公碑。

 

       历史是永远不会忘记海瑞的,这一通通刻满文字的石碑便是历史的最好见证。

       初春的早晨迎来了丝丝暖阳,拜读着海瑞墓前的这几通碑文,海瑞那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品质,令人肃然起敬。陈涛表示,这些碑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也丰富了海瑞墓园的墓葬文化内涵,成了游客瞻仰时必来打卡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