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故事】三处景点 讲述海瑞二三事
2022-03-22 15:27:24  作者:海口日报记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日报   点击:

       海瑞,在他的一生当中,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皇帝。他一生敢于直言、坚持正气,他的节操家喻户晓。继上期推出“海南历史名流系列”篇——《观其字,品其人》后,此次系列篇通过聚焦海瑞墓园区的扬廉轩、不染池、清风阁三处景点,从而反映出海瑞清正廉洁、不畏权贵、两袖清风的高贵品质。

 

海瑞雕像

 

 惩恶扬廉

 扬廉轩

   

       扬廉轩,是1996年海口市委市政府为了弘扬海瑞一生致力于惩贪扬廉的精神拨款而建。“扬廉轩”寓意海瑞廉政之风。

 

海瑞雕像后的扬廉轩

 

       扬廉轩建在海瑞墓园区的东边,平面呈扇面形,面阔三间,东边长15米,西边长10米,宽5.4米,南北两侧开口,西面有墙开窗,东面无墙空敞,有立柱及围栏、用白涂料粉刷墙壁,传统的梁架结构,上覆绿色琉璃瓦顶。建成至今已经26载,扬廉轩依旧崭新,正气拂面。

       走进轩内细细观看,两壁的圆立柱上悬挂着临摹海瑞生前撰写的两副楹联,其中南侧为“政善民安歌道泰”,北侧为“风调雨顺号时清”,署:“岁次丁丑仲春月拜书”。另一副楹联为:南侧的“三生不改冰霜操”,北侧的“万死常留社稷身”。这两副对联均为海瑞所作的名言佳句,境界高远,含义深刻,既是对自己一生的严格要求,也是自己为之追求的远大目标和对别人、对同官、对后人的勉励和希望。

       海瑞认为能“多为百万生民办一点好事,也就为皇上减少一分隐忧”,所以就“区区竭尽心力,正欲为江南立千百年基业,酬上恩报知己也”。有这样的思想基础,使得他一直对那些贪官污吏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他一生所做的大事中,除了冒死上《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外,另一件事就是对贪官徐阶的惩罚。”海瑞墓园管理处原主任陈涛向记者说起了海瑞惩治徐阶的故事。

       徐阶曾是海瑞的救命恩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海瑞上《治安疏》之后,嘉靖皇帝回到宫内,让徐阶(此时徐阶为内阁首辅宰相)给其念海瑞的奏折。随后,嘉靖皇帝气得欲立斩海瑞。徐阶劝说皇上,算是保全了海瑞的性命。次年12月,嘉靖皇帝死后,又是徐阶草拟遗诏,恢复了海瑞的官职。1568年7月,当了17年宰相的徐阶告老还乡。1569年6月,海瑞就任应天十府巡抚,来到徐阶的老家任职。

       当时的江南虽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但田地大部分被集中在少数大地主手里,仅徐阶一家就有田40万亩,是江南第一大地主,徐阶的弟弟和儿子都是百姓所痛恨的大恶霸。海瑞一上任就接到无数告徐阶家的案子,他在自己的恩人和忠于王法的面前,毅然地选择了后者。海瑞不仅勒令徐阶退田,还遣散了徐家的大部分家奴,将徐阶的二儿子徐莫判充军,三儿子徐瑛革去官职。徐阶便用釜底抽薪之计,派人到京城,重贿给事中(管弹劾的官)嘉兴人戴凤翔,让他出面弹劾海瑞。戴凤翔也是当地大地主,两人一拍即合,把“鱼肉缙绅”的罪状扣在了海瑞头上。此时当政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因和海瑞有过隔阂,也出面反对海瑞。就这样,仅当了九个月的应天巡抚的海瑞就因惩办贪官、勒令退田而落职回琼山了。

       海瑞一生为政清廉的最好证明是他死后的遗产。万历十五年(1587年),74岁的海瑞在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屡遭弹劾和攻击,深感身心疲惫,连续六次上疏恳请退休,但始终得不到皇帝的批准。进入秋季,病情逐日加重。史书记载他“又不服药”,是否因无钱可治,不能妄加推测,但他为官多年,没有一点积蓄是可以肯定的。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他上《治安疏》时,已将放在“箱底的二十两银子买一口棺材,以防被皇帝斩首后无人收尸”。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逝,当第一位京城官员御史王用汲来到他家时,看到海瑞家仅有几件旧袍和俸银十余两,不禁失声痛哭。在旁边的御史陈海楼过去曾因以权谋私被海瑞查办处罚,和海瑞有着非常深的宿怨,见到海瑞如此清苦自持,天良未泯的他才知道自己的人品与海瑞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不由得失声痛哭,并感慨:“如此大公无私、品格高尚的人,我还能对他抱有怨恨之心吗?”就是丧葬费用也是由海南同乡、时任行人司行人的许子伟等人凑钱来置办的。

 

一尘不染

 不染池

 

      古代官员的墓一般要葬在湖或池塘的附近,有山有水,谓之“风水”。海瑞墓西边原有一千多亩的水塘,后因商业开发和公路建设而填平了,现在的面貌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1996年4月,海瑞纪念园扩建。于是,在“扬廉轩”东边不远处,稍加整理,便成一池,遂取名“不染池”,有敬颂海瑞“出污泥而不染”的意境。

 

清风阁边的不染池

 

       不染池池面略呈扇面形。池中一块不太规整的石面上阴刻着“不染池”三个大字。池子南北宽18.5米,东西长30米,池中水深1.5米,池中有假山、荷花。池岸用水泥围砌,池水清净洁白,鱼翔浅底,偶尔跳出水面,欢迎着来自各地的游客们。

       “一尘不染”原来是佛教用语,指佛教徒的修行要排除物欲,保持身心纯洁,做到一粒灰尘都不被染上,所以称“一尘不染”。后用以形容非常纯净或丝毫不受坏习气影响。宋朝诗人张耒在其《柯山集》书中就用“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的诗句来形容这种精神。将海瑞的一生比喻为身处于污泥之中而不染,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陈涛向记者述说,海瑞生活在变革动荡社会中的明朝,却能依旧保持初心,一尘不染。他说,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嘉靖三十二(1553年),海瑞两次赴京会试都名落孙山,但他并没有加入到送礼请托的庸俗之中,而是通过吏部的谒选派官,得到了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学教谕的小官职。

       另外,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都御史鄢懋卿要路过淳安县境,鄢懋卿是当世权臣严嵩的嫡系。鄢懋卿带着家眷坐着五彩车路过淳安县,按当时的礼节,所有的迎送招待都由地方官员操办,这对许多人来说都是千载难逢的逢迎拍马、送礼结交、捞得个一官半职的好机会。海瑞身为淳安县令,还可以此为名对本县百姓敲诈勒索,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然而,海瑞不但没有这样做,还派人给鄢懋卿送一封信,信中说:“淳安邑小不足奉迎,愿取他道往。”海瑞在信中还揭露了鄢懋卿的虚伪和招财纳贿的行径,迫使他不得不绕道而去。这件事使淳安县的百姓减少了一次当朝官员的侵扰,但海瑞的这种做事方式,给他今后埋下了祸根。两年之后(嘉靖四十一年,即1562年)的五月,朝廷以海瑞在淳安的政绩突出,在百姓中有很好的口碑,拟擢升其为浙江嘉兴府通判。此项任命皇帝还未下诏,就遭到了鄢懋卿等人的极力阻挠,他们指使其党羽上疏弹劾海瑞。在那是非颠倒、混淆黑白的朝政中,海瑞就这样被“调简僻用”,一直到鄢懋卿倒台,海瑞仍任知县,所不同的,只是从浙江淳安县来到了江西赣州府兴国县。

       此外,还有件事也可说明海瑞的一尘不染:万历十三年(1585年)二月十一日,已72岁高龄的海瑞,由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在当时许多人看来,从隆庆四年(1570年)至万历十三年(1585 年),在海南琼山老家闲居16年的海瑞如今当了管官的官,又适逢吏部尚书丘舜尚还未到任,海瑞是可以借全权主持吏部而大捞一把的。然而,海瑞以年迈之躯,老当益壮,不但不贪分文,而且上任伊始,便以肃清吏治、反对贪污为己任。他“首先抓住五城兵马司扰民问题,颁布了《禁革积弊告示》,严禁侵用甲,摊派物品,勒索钱银”。当他在第二年又升至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二品官)时,出于对贪官污吏的切齿痛恨,建议朝廷恢复明初制定的“枉法赃八十贯绞”的律令和“剥皮法”等重刑。此议因遭众多官员的强烈反对而搁议,使他的雄才大略得不到发挥,不得不提出辞职和申请致仕。据记载仅万历十五年(1587)九月,他就七次请求皇上恩准乞归故里。但不久,他就病逝于任上了。

 

清风两袖

清风阁

 

       不染池旁边的一座绿色琉璃瓦顶、平面呈圆形的阁式仿古建筑,取名为“清风阁”,是“采用中国民族特有的祭台建筑形式,取意‘香清溢远’‘两袖清风’之意”。用阁的造型寓意来展示海瑞的一生为官是“两袖清风”,也恰如其分。“两袖清风”,也叫“清风两袖”,旧时谓居官廉洁,除两袖清风外别无所有。

 

有着岭南建筑风格特色的清风阁

 

       陈涛介绍,清风阁的建筑为仿古代岭南的传统形制,以木、瓦、砖、石为基本材料,内配彩、雕等手工艺,分三层建筑将海瑞的精神品质融入其中。其中,清风阁的一楼门朝西,外面十根粗大的圆立柱绕阁一周,柱外又有一周石围栏,分别在西南、西北的通道口设阶梯,汉白玉的柱头上雕成仰莲花形状,入口处一对巨大的花鼓石引导人们由此进去。一楼的天顶平,由五根方檩条呈十字交叉形向四方辐射,搭在墙内一周的立柱上。顶上用蓝色、绿色衬底,上绘贴金篆字“清正廉明,刚正不阿”。这既是对海瑞精神的高度概括,又是仿古建筑上的艺术装饰图案。柱与柱之间的隔板上彩绘着花枝、飞龙、串枝宝相花、天鹅、枝蔓花纹。阁内一楼陈列有海氏族谱及后人对海瑞的评价资料。立柱上还彩绘着烫金的“飞龙应天”图案。壁上近顶处绘有海瑞的生平业绩,从东北角处开始,向南依次为:忠介公海瑞-读圣贤书-笔架博士-布袍脱粟-冒死上疏-兴利除弊-罢官归里-壮心不已-万古清风。阁上的每幅彩绘,都是海瑞传奇故事中的一个精彩片段,也是他一生中的闪光亮点,让人看了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趁着天色正好,记者从一楼北边的楼梯盘旋而上登上二层,站在廊下向四周眺望,清新幽雅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环绕四周,部分窗户上悬挂有海瑞曾任知县时的美术书法作品展览,冬日的暖阳斜射到阁内,又多了一份舒畅温馨。继续往上走上三楼,自然景色可尽收眼底,阁内的穹隆顶上垂挂着一只灯笼,放射出蓝、红、绿的光芒。坐在中央的石凳上欣赏着忽明忽暗的灯笼和展览,陈涛向记者娓娓道来海瑞廉政的两件事。

       万历六年(1578年),海瑞在琼州府老家闲居期间,仍时刻关注着他为之苦心推行的“一条鞭法”。而“一条鞭法”的首要措举就是清丈土地,他做应天巡抚时就极力推行,认为这是遏制土地兼并、惩贪除霸、为民造福的唯一办法,可他上任不到九个月,就被革了职,农民的土地问题也就无法解决。所以,他回家后仍致信琼州府地方官员,竭力推荐在应天巡抚任上时的成功经验,此法很快在琼州府推行实施起来。在琼州的地方官书吏清量他家的土地时,不知什么原因,这位书吏给他的土地少计了1.8亩。按理说,在家有十几亩土地,甚至更多的田地中,区区1.8亩,只要自己不说,是谁也发现不了的,所交的赋税也微不足道。但海瑞对此却极其认真,发现后,立即上报官府,请求予以更正。海瑞的这种“清正”精神,使在场的人无不汗颜。

       另外一件事是,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一日,海瑞死前三天,已处在病危之中,兵部派人送来柴火银子。海瑞根据自己的品阶应拿多少一算,官府送的多了七钱银子。就多了这一点,海瑞也差令家人立刻退了回去。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这不过是海瑞一生中的生活小事,然而,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小事,彰显了他的清廉和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