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故事】观明代石像生 听海瑞身后事
2022-02-09 16:26:57 作者:海口日报记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日报 点击:
继上期推出“海南史上名流系列”篇——《海公泉,曾经那弯汩汩的井水》后,此次系列篇聚焦海瑞墓园神道两侧的石像生。
近日,午后的海口,稀稀疏疏的阳光透过树叶洒落,传来阵阵暖意。记者来到海瑞墓园的神道两旁,倍感诧异的是,海瑞墓神道两旁的石像生的数量和种类与明朝规定的身份、级别不符,应该只能站立石人、石虎、石马、石羊、石望柱各一对,但现在神道南北两旁从东至西依次站立着一组石翁仲、石门当、石龟(一只)、石虎、石马、石羊、石狮子等石刻,不仅多了一对石门当,还多了一对石狮子和一只石龟。问及海瑞墓园管理处原主任陈涛,这有悖常规的摆放是为何?陈涛解释,神道旁放置的石狮子要么是原位置在建筑的门前,要么是后代人因不知情,误将其放入此处。随后,关于各种石像生的故事和寓意,陈涛也尽数娓娓道来。
明代石像生
惟妙惟肖犹如艺术品
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是皇权仪卫的缩影。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
纵观海瑞墓前的神道和石像生,虽然经过了400多年风雨的洗礼,也经过了多次重修,但至今仍没有失去明代石刻的原汁原味,非常难能可贵。

海瑞墓神道两旁的石羊
走近细细观看海瑞墓前神道石像生的每一尊神像,雕刻得古朴大方,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每一尊雕像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更有其珍贵的文物价值。但不难发现,每一尊雕像和现实生活中的动物相比,低矮了二分之一,每种动物的各个部位也都按比例缩小了。海南出产火山岩石,就在距离海瑞墓西南不远处,有著名的石山镇马鞍岭火山群,石料的开凿在海南是不需要花费大价钱的。海瑞身为明朝的二品官员,仅他的俸禄和在当世的影响力,要开凿比这更为高大的石雕像应该不会成为大的问题,那为何他的石像生没有那么高大呢?

海瑞墓神道两旁的石马
陈涛解释道,从唐宋以来至元明清的各个时期,皇帝对各级官吏的石像生大小都有一定的规定,至少不能和皇帝的一样高大,就是同一动物也要按比例缩小,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明朝官吏墓前的石像生不能有皇帝的那样多,而且官低一级,类别上就少一种。石像生的高度、佩戴、饰物也不能和皇帝陵的一样,总体上要比皇陵低几个档次。
石像生摆放
石门当和石龟非神道内物品
明朝皇帝陵墓的司马门外也常常置放一对石狮,但陵墓前的石像生是没有石狮子的。既然连皇帝的陵墓神道内都没有石狮子,对皇帝一向忠心耿耿的二品官员海瑞,死后敢在墓前置放石狮子吗?显然,在神道内置放石狮子有悖常规。
海瑞墓前神道内放置的一对石门当(俗称抱鼓石)和一只石龟也不是海瑞墓神道的物品。

海瑞墓神道两旁的石门当
这两件石门当,大小形制相同,皆上部呈鼓面,圆形直径0.71米,厚0.28米;下部呈莲花形座,座长的一侧为门墩石,上面还留有用于安装门的柱窝和沟槽,其中座高0.31米,长1.13米。整个门当表面平整光滑,有长期未使用的痕迹。门当是古代民居建筑中的大门装饰物,后来在其他官府衙门前也多置“门当”,门当的上面,在门框上安装的装饰称“户对”,故古人常用“门当户对”成语。何以称“门当”呢?可能在最初的时候,衙门和大户人家的门前都放置一鼓,用于敲鼓报信。因鼓声洪亮,厉如雷霆,人们相信它能避邪,所以,以后就用石鼓当作“门当”,门前的这对石鼓称作“抱鼓石”,意为下边的莲花叶拥抱着石鼓。

海瑞墓园的神道
据长期在海瑞墓管理处工作的陈海光回忆:这对抱鼓石原来埋在海瑞墓院墙北侧的地下,1959年当地群众挖出,不知它的用途,就放置在海瑞墓的神道上,算是为清官海瑞的神道增加了一点内容,殊不知,这样一搞,就使海瑞墓的神道画蛇添足了。
另外,海瑞墓神道的南侧与石门当相距约8米处,放置一件石龟,头朝向西方,龟背上的花纹已模糊不清,长0.55米,龟背宽处0.3米,显得非常矮小,与旁边这些形制高大、气魄的石马、石人、石虎相比极不协调。陈涛表示,据说这是1966年海瑞墓的石龟座被砸,人们失去了祭祀的“三皇”之载体,当地群众又特别信奉龟能显灵,所以就自发地刻凿一石龟来祭祀神灵,久而久之,就成了神道上的神物了。

海瑞墓神道上的石龟
此外,海瑞墓前的石狮子是明代的实物,站立在墓前神道的东端,成为离墓冢最近的石兽。北侧的为牝(雌)石狮、南侧的为牡(雄)石狮,皆由狮和座组成。两狮相对,其中位于神道南侧的牡狮高1.89米,最宽处0.76米,头顶后高前低,斜面向下,两耳立于头顶,眉毛高突,眼珠呈圆球形、鹰嘴鼻、嘴大张,牙密伸舌,颈系圆铃,前两足站立,左爪抓一锤、后两足伏卧,五爪趾前伸,身毛呈鳞形,狮下的石座呈前方后圆形、四周凿成边框,中间凹平。北边的牝狮高1.85米,最宽处0.7米,呈站立形。狮昂头,两耳也立于头顶,蒜头鼻,龇牙咧嘴,胸前垂系小圆铃、缨穗,前两足站立稍弯曲,后两足蹲地,爪前伸。石座呈长方形,边长0.67米、高0.15米。石兽下都有方形座,且不与兽身连刻是明代石像生刻制的特点之一。

海瑞墓神道两旁的石狮子
陈涛告说到,明朝皇帝陵墓前的石狮子是看大门用的,而不是放在神道内作为石像生的群体成员,所以,海瑞墓前神道放置的这对石狮子虽的的确确是明代的真实文物,而且雕刻得生动逼真,但却放在了它不该放的位置。陈涛告说到,综合各方面的分析,它应当是在大门外左右两侧或碑亭的门前。
石像生寓意
封建社会礼仪制度的体现
海瑞墓神道上的石像生虽然神物不是很多,但各有代表性,有的起着辟邪、镇墓、食鬼作用;有的起着给墓园主人乘坐、护驾的作用;有的则是用以表示吉祥如意、长生不死、安详富贵的意思。这虽然是后人美丽的幻想,却也增强了墓园庄重肃穆的气氛。老虎勇猛凶狠,石虎立在神道起到守卫的作用;石羊,“羊”通“祥”,表示安详吉祥,是祥瑞之物;石马则是体现它特有的灵性,帮助墓园主人灵魂出游或成仙之物;石狮作为百兽之王,用来辟邪、消灾。

海瑞墓神道两旁的石虎
值得一提的是,相传秦朝有一位名叫阮翁仲的人,身高一丈三尺,秦始皇命令他出征匈奴,立下赫赫战功,死后铸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人就把铜像和石雕统称为“翁仲”。

海瑞墓神道两旁的石翁仲
海瑞墓神道前的石翁仲共有两尊,立于神道的南北两旁,高2.33米,宽0.85米,厚0.57米,呈站立状。这两尊石翁仲头戴前低后高的进贤冠,双手捧笏板于胸前,身着官服,脚踏方头履,威严庄重,双目平视前方,炯炯有神,温顺和蔼,展现了石翁仲对墓园主人毕恭毕敬、屈尊奉迎的形象,是封建社会礼仪制度的体现。
为何海瑞墓神道的石翁仲如此高大?陈涛解释,虽然2.33米超出了常人的高度,但还是比同时期帝陵低一些,体量小一些。令人奇怪的是,石人手捧的笏板与海瑞石雕像的笏板一致,甚至比主人海瑞石雕像的笏板还要大得多,其胸前的袍服上织绣着官吏穿的补子和水波云朵图案,这是否符合原来的石人形象?“由于这是1983年重刻的,原来的石翁仲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像与不像确实难以深究了。”陈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