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瑞墓听海瑞别样的故事 八组雕塑群 再现海青天
2022-01-12 15:57:51  作者:吴雨倩 苏弼坤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日报   点击:

       

 

 

 

 

 

 

       深冬的海口,海瑞的故乡,细雨霏霏,寒风习习。

       为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近日,记者特地与我市文史专家学者走访海瑞墓园和海瑞故居,直观感受华丽高大的石牌坊、威武壮观的石像生、傲世苍穹的海瑞墓冢、惟妙惟肖的海瑞雕像,还有那象征海瑞精神的清风阁、不染池、扬廉轩、八方亭、一品清莲照壁……另外,细致聆听新编历史琼剧《海瑞》,与众主创人员一起回顾数百年前一幕幕荡气回肠的故事……

       从即日起,本报副刊特推出“海南史上名流系列”报道,首篇聚焦“八组群雕讲述的海瑞故事”,为读者朋友展示2021年5月底在海瑞墓亮相的八组雕塑群,讲述海瑞故事。随后,“海公泉”、“92幅壁画”、“寿”字碑等背后的故事也将一一尽述,以让广大读者较为系统全面地感受海南历史人物的魅力。

       海南史上名流系列(一)

       海瑞墓管理处原主任陈涛介绍,海瑞墓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后经多次修葺,1982年重修。1996年4月,海瑞墓园扩建,新增了烛台华表、不染池、清风阁、扬廉轩、八方亭、假山、南北碑廊及便道,总占地面积15亩。自2015年海瑞墓开始修缮扩建,新增的61.22亩地有望于在明年开放,届时将形成以海瑞墓景区为核心的集旅游文化、居住、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社区,打造海口另一张精美名片。

       伴随着飘飘洒洒的细雨,缓缓走进海瑞墓园,走近这处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欣赏到的不仅仅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四百多年前的文物古迹,还可以领略到近现代的海南雕刻、绘画、书法、建筑艺术的精华,这里是祖国海岛文化的结晶。

       在还未正式开放的园区中,八组雕塑群醒目地放置在园区的各个区域。陈涛告诉记者,这八组雕塑群是2020年底到河北当地打造铜铸雕塑有名的坊间工厂,反复交流沟通,在经过数月和十几稿关于人物的形态、表情、动作等细节商议后,最终才定下现今的雕塑群。“不是简单随机选取的几个故事,而是依据海瑞一生的为官轨迹,将故事融入铜铸的雕塑中,向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讲述刚正不阿的海瑞一生。”陈涛说。

       第一组雕塑《清丈田地》,此组雕塑主要由周济黎民、授徒讲学、清丈田地组合而成。通过定格分镜头手法,体现海瑞在海南时期与黎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蔼可亲的形象,和在家乡闲居时热心授徒讲学的场景。

       关于授徒讲学场景,梁云龙《海忠介公行状》中记载“……山水诸癖,一无所好,而惟喜读书,其所著述如《泰伯》等论,多破除俗谬,而尤喜引进后学。居家十余年,日为课艺文、说经义。或馁困,时以手撑腹,言无倦厌,即相送出门,犹立谈移晷也。……”。

       清丈、退田、均徭役赋税,是海瑞一生披肝沥胆、执着追求的事业。回到琼山后,他仍致力在海南推广。自明朝建国以来,琼州未曾做过田地清丈。万历十年,琼州开始清丈田地,此时,海瑞虽闲居琼山,但也积极投入到帮助官府清丈田地的事业中。在清丈他自己家田地时,书吏在登记田亩数上少算了他一亩八分,海瑞发现后,立马找到书吏更正,并严厉批评了他。

       第二组雕塑《退七钱》,讲述的是万历十五年(1587年)年间,海瑞因操劳过度,加上屡遭人诬告,病倒在床上,去世前三天,兵部派人给他送来烧火做饭的薪水费用,官吏看海瑞病得不轻,暗地里给他多付了七钱,海瑞无意中发现多了七钱,派仆人把七钱分文不少的退回兵部,体现了他始终如一的廉洁作风。

       第三组雕塑《整治积弊》,此组雕塑展现的是海瑞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时的故事内容。

       其中,“禁革积弊告示”讲述海瑞罢官后在琼闲居十六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正月被重新起用,任命他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二月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此时海瑞已七十二岁,有人劝他要谦辞礼让,他却说“主上有特达之明,臣子不可无特达之报。区区虚袭,奚取焉!”毅然赴南京上任。

       因新任南京吏部尚书丘橓还未到职,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便兼理吏部事,他上任不久,发现当时南京的各个衙门开张票子就可以到街上商铺拿东西,或将来抵扣税款,或将商品打折,甚至白拿或强行索要,从通政司收到的状子上也发现兵马司向民间摊派物品,变相敲诈勒索钱财的事,老百姓苦不堪言,同时也助长了贪污腐败之风。于是发布了《禁革积弊告示》,明令禁止上述行为(告示适用于兵马司以外的各衙门),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遏制了不良社会风气。

       另外,“惩治御史陈海楼”讲述的是,在贴出公示禁止用票子抢购民物后,一位名叫陈海楼的御史无视告示,依然拿红票到市场上买米,减半市价,商家敢怒不敢言,一个卖米家的秀才叫何敬卿知道后,直接到都察院击鼓告状。南京右都御史海瑞听后大怒,命人将陈海楼抓来审问,本想严惩,在其他御史的恳求下没有加重处罚,责令皂隶将陈海楼杖罚三十,革去其职务,在他脖子上套上枷锁,让他在衙门前受罚。一时六部两衙门及府县官员闻风凛凛,再也不敢妄取老百姓的东西。

       第四组雕塑《冒死直谏》,此组雕塑组讲述的是嘉靖玄修、冒死直谏以及海瑞入狱等一系列故事。

       “嘉靖玄修”说的是,嘉靖年间,道教盛行,嘉靖皇帝深居西苑,一意玄修,求长生不死,致使“二十余年不视朝” “纲纪驰”“名爵滥”“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

       “冒死直谏”讲述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的海瑞,自备好棺木,冒死向嘉靖皇帝呈上《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疏文侃侃数千言,言人所不敢言,触人所不欲言,如“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磬,十余年来极矣。”“乐西苑而不返宫”“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等,目的是希望嘉靖皇帝从玄修中觉醒,整饬纲纪,注意民瘼,稳定政权。梁云龙《海忠介公行状》:“……公是疏出,一日而直声震天下,上自九重,下及薄海内外,无不知有所谓海主事也者。……”李贽《太子少保海忠介公传》:“海瑞上《治安疏》,中外缙绅,相顾失色,而公直声亦遂闻天下。”

       “海瑞入狱”讲述的是,嘉靖皇帝看完奏疏,龙颜大怒,将《治安疏》扔在地上,并对身边的宦官说:“趣执之,无使得遁。”在一旁的宦官黄锦则说:“海瑞自知上此疏,难逃死罪,已自备棺材,在朝房中待罪,他不会跑的。”皇帝听后,将《治安疏》捡起,再三读之,思虑万千,对海瑞所说又极烦懑,下诏:“瑞詈主毁君,不臣悖道。锦衣卫捕送该司,严刑追究主使及同商者以闻。”海瑞因此被捕入狱。

       第五组雕塑《宦海浮沉》此组雕塑包含:威震应天府、徐阶退田、开河救济、罢官还乡等内容。

       “威震应天府”的故事讲述,因嘉靖皇帝病逝而大赦天下,隆庆元年(1567年)新帝登基,海瑞被赦免出狱并官复原职(云南司主事),1567正月—1569年正月期间,历任尚宝司丞、大理寺右寺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官至四品。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处。新职一公布,南直隶的很多官员就自动离职或请求他调,缙绅之家纷纷把朱漆大门改漆成黑色,驻在苏州的一个宦官把他的轿夫由八人减至四人,足以见得海瑞作为新巡抚大人的震慑力极大。

       “徐阶退田”讲述的是,到苏州上任伊始,海瑞便将《督抚条约》三十六款向所辖的各府县公布,并在应天府所辖地开展清丈田地。清丈后发现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徐阶家竟占田多达四十多万亩。退田关乎百姓生计,也是海瑞在应天府开展的一项大工作,徐家先是同意退出一部分田地,离“如数退还”还差很远,海瑞亲自到徐府拜见徐阶,徐阶推说这四十万亩田地大多都是两个儿子的,自己仅有很少的一部分,不愿如数退还多占民田。但海瑞穷追不舍,先将徐府的数千家奴召集在一起,按名册一一清点,仅留下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余的被遣散,又将徐阶的两个儿子判了充军之罪,大儿子革去官职为平民,并要求徐阶至少退出一半以上的田地。

       “开河救济”的故事说的是,海瑞在上任应天巡抚不久,江南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涝灾,造成粮价飞涨,灾民流离失所,隆庆四年(1570年)正月,海瑞给明穆宗上《开吴淞江疏》,又给内阁阁臣李春芳、赵大洲和工部尚书朱衡写信,请求给予支援,海瑞提出将应该解京的粮食留下二十万石,“以工代赈”招募灾民帮助疏浚吴淞江,赈济与治水相结合。海瑞巡视至常熟县,发现白茆河河道狭窄且浅,也难免水患,于是二月又开白茆河。两条河流相继开通,同时解决了灾民的赈济问题。

       “罢官还乡”讲的是,海瑞摧折权贵,保护百姓利益的措施,遭到权贵阶层的疯狂反击。隆庆四年(1570年)正月,刑科都给事中舒化上疏攻击海瑞,说他“迂滞不谙事体”,二月,吏科给事中戴凤翔受徐阶指使,上疏污蔑海瑞“滥受词讼”“田产分赎”“剜壮民之肉,啖饿虎之喙”等,请求将海瑞“改授清衔”或“加授重秩,令其致仕”。借着多人连续弹劾海瑞,在高拱的推动下,隆庆四年三月,高拱在御史杨邦宪《议革南京督粮都御史疏》上覆:“见任南京粮储都御史海瑞依议裁革。”穆宗批复:“是”,至此,海瑞被彻底罢官。

       第六组雕塑《智惩胡公子》,此组雕塑讲述的是海瑞智惩胡公子的系列故事。

       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着随从到淳安县,到驿站吃饭,因为嫌弃饭菜不好而对驿丞大发雷霆,甚至把驿丞捆起来吊在树上。驿卒急忙去报告海瑞,海瑞赶到驿站,当场将胡公子痛斥一顿,没收了他随身携带的大量银两充入官库,还给胡宗宪写了封信说:“胡大人何等正直廉明,竟然有人冒充您的儿子在我这胡作非为,招摇撞骗。”胡宗宪接到海瑞的书信,自知理屈,只好忍气吞声。

       第七组雕塑《海瑞背纤》,此组雕塑包括惩办张豹张魁、海瑞背纤、百姓赶来等内容。

       张豹、张魁是已致仕的兵部尚书张鏊的侄子,平时仗势欺人,无恶不作,欺压百姓,民间怨声载道。有一次,他们到兴国采购木材,招摇撞骗,强买强卖,被人告发,时任兴国知县的海瑞派人去传唤他俩前来问话,他们不予理睬,不传唤时就到大堂闹,气焰十分嚣张,兴国知县海瑞命人将其拿下,并押送到赣州府,赣州府怕得罪张尚书,判他俩无罪。张魁还到分巡状告海瑞。海瑞对此十分气愤,给赣州知府写《申军门吴尧山并守巡道请改招详文》,揭露他们二人的罪行,请求依法惩办,由于海瑞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张豹、张魁最终伏法。

       “海瑞背纤、百姓赶来”的故事讲述的是,明嘉靖三十八年,海瑞任淳安知县,某天,一位权贵中过淳安,由于江水湍急,需要拉纤才能继续行进,他就命海瑞派人前去为他拉纤,可恰逢农忙时节,纤夫常以耕种为生,农时不可误,海瑞不忍让纤夫耽误农时,于是脚穿草鞋,率领衙役,亲自去背纤。淳安的百姓闻讯后,放下农活,赶到江边,与海瑞一起拉纤。

       第八组雕塑《道学先生》,此组雕塑由道学先生、寒士救穷、正言服盗、一策登科四个故事构成,主要讲述海瑞在郡学和同学辨明学术,研修功课,在同窗当中威望很高,都把他当做老师,被称为“道学先生”。在自己没有钱财的情况下,当衣换钱,救助穷人。在赶考途中,遇到王安、张雄二人行窃,教育两人并令改邪归正,同时资助其银两,让他们经营小本生意,独立谋生,这两人感念其人格魅力,之后二人改名为海安、海雄,一生追随海瑞。

       另外,“一策登科”讲述的是海瑞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时年36岁)在琼州参加乡试,写了《治黎策》分析海南黎患不绝的原因,并提出开通十字路开道置县、用通商贸易加强黎族与周边汉族的往来,以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和解与海南安宁,因此考中举人。

       海瑞简介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