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为了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2021-07-19 15:30:53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新华社   点击:

       周培源自青年时代起,就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试图运用自己在国内外学到的先进知识造福于民,但在北洋军阀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深感报国无门。新中国成立后,周培源看到了振兴科学技术的曙光。

       毛泽东非常重视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于1956年6月接见了周培源等科学家代表,号召大家要树雄心,立壮志,为迅速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而奋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的努力,这个宏大的科学技术规划在1962年基本上提前完成,并为此后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条件,开拓了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等多方面的新技术的研究领域。可以说,《十二年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964年8月,在北京召开科学讨论会期间,毛泽东接见参会的各代表团团长后,第二天专门召见了周培源,畅谈三个小时,话题涉及科学实验、基本粒子、革命实践等方面。

       1972年,杨振宁在参观北京大学和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之后,直率批评科技界理论水平差,希望能提倡一下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7月14日,周恩来在会见美籍中国学者时说:“杨振宁讲话实在,毛主席看了他的讲话后,称赞他。”周恩来接着对周培源说:“你回去要把北大理科办好,把基础理论水平提高。这是我交给你的任务。有什么障碍要扫除,有什么钉子要拔掉。”其后,周培源写信给周恩来,提出三点关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的意见。7月23日,周恩来把周培源的信批给有关同志,要求“好好议一下,并要认真实施,不要像浮云一样,过去了就忘了。”在周恩来关于要重视自然科学理论的指示引导下,1972年10月6日,周培源在《光明日报》发表《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一文,强调在研究当前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的同时,对那些一时看不出直接应用,但通过长期实践,对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理论问题,也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1973年7月,周培源陪同毛泽东、周恩来接见杨振宁。在这次接见中,毛泽东十分关心我国的科教事业和基础理论研究,再次提出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倡导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周培源回忆说:“毛主席那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和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使我深受教育,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