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层层加码扭曲政策初衷
2021-08-06 15:22:08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点击:

       虽然多数人对层层加码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和感知,但精准识别画像却有一定的难度。盘点种种层层加码现象,可谓花样繁多,导致基层干部不堪重负。识别是为了更好地修正,应当对其清醒认识、认真辨别、有效防控。

       最典型的一种是各级要求层层递增,不顾实际频频加码,令人苦不堪言。中部某省一乡镇干部感叹,上级往往忽视基层情况,对工作任务的比例、细节、标准等都进行框定,就连填什么内容、照什么照片都设定条条框框,令人不知所措。有的重点工作台账一级一个模板,一套比一套复杂,到乡镇一级要求的材料项目竟比省一级多出了10余项,最终滋生“表格主义”“痕迹主义”,给基层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和额外负担。有些部门开会打“提前量”,认为集合越早越容易被表扬,干部群众对此抱怨颇多:上午10:00开会,镇里通知村支书9:30左右到,村支书通知村干部9:00左右到,村干部通知党员代表与村民代表8:30到,结果领导迟迟不来,大家心烦意乱,心情可想而知。一名群众气愤地说:“以后通知开会,晚到一个小时就对了!”

       标准层层拔高,擅自加压水涨船高。最饱受诟病的是今年春节期间部分地方在执行返乡防疫政策时的做法。“上级政策是持核酸检测证明低风险地区之间自由通行;到了下级就变成了不承认外地检测结果,需入住指定酒店再检测一次;再到下级就变成了全家人居家隔离14+7天,测两次核酸……” 在生产生活中,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把指标层层拔高,不分具体情形,一律要求最全事项、最高标准的顶格管理,最终“高标准”变“超标准”,产生不加分析的“大干快上”和为完成任务的弄虚作假。

       时限层层压缩,急于求成步步紧逼。有的在工作部署推进时,无视“五个指头有长短”的现实,机械性地压缩工作周期,层层提速,一律“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迈大步”,导致上级原本的“五年计划”到地方变成了“三年规划”,上级部署的“攻坚年活动”到地方上变成了“百日行动”。西部地区某开发区管委会的一位干部诉苦:“计划一年多建成投产的项目,到我们执行时,已经压缩成要半年建成投产。”东部地区某基层干部也深有体会:上级布置的工作,到了地方就有时间差,省里规定三个月期限,市里、县里一压缩,越往下真正用于落实的时间越短,到了乡镇可能连一个月都没有,有时逼得我们刚接到任务,第一件事就是考虑写汇报材料。

       许多基层同志对广泛“转嫁”责任状的现象大倒苦水,这也是一种范围层层拓宽,强行摊派大水漫灌的加码问题。中部某省一基层干部举例说,签订承诺书成了上级的免责“挡箭牌”,如在防汛防火等安全工作中,上级要求下级签订承诺书将责任和风险进行转嫁,甚至发展为事事签、层层签、人人签,并以此作为履职尽责依据。有的对“满天飞”的任务叫苦不迭,明明和专项工作没有实质关联,个别部门也要参照一下,要求乡镇(街道)提供资料或者开展检查。2020年7月,某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推广“云就业”小程序中急于求成,分配给各市的注册数量远超过当地重点人群数量,并将注册任务与目标任务考核、资金分配挂钩。压力之下,部分地方层层摊派注册任务,分解到街道、乡镇,甚至中小学校、幼儿园这些毫不相干的单位,加重基层干部负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在具体实践中,不论是被动或者主动的层层加码,都是在方案、指标、数量和形式等方面搞一些花拳绣腿、表面文章,其本质都是置当地的客观事实于不顾,置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于不顾,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于不顾,重眼前忘长远,重自我忘人民,重虚功忘根本,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发展之路越走越窄。